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 温庭筠屡试进士不第,约在四十八岁才获授隋县尉。其后,曾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国子助教。他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即告完篇,人称“温八叉”、“温八吟”。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但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五、七言古诗师法李贺,或寄吊古兴亡之慨,或写边塞荒寒之最,或述田家务农之劳苦,辞藻瑰丽,而颇含悲凉之意。近体诗反映现实面更广泛,涉及羁旅行役、友朋寄赠、身世感慨、咏史咏物等多方面内容,不时发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浩叹。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深受五代后蜀词人推崇,赵崇祚编《花间集》把他的词列于首位,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温词的风格以秾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和韦庄词的疏淡明秀,时寓身世之感;李珣的质朴自然,多状写南国风光、水乡情调,可谓鼎足而三。温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缭绕。于写景、述事中含蕴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和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所影响。但温词中也有直写内心活动的,词论家认为“以直快见长”、“源出古乐府”,敦煌民间词中也有此类风格,表现出其艺术特色的另一面。 温庭筠诗今存三百一十余首。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