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显然这里的“三峡”指的是人类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未知的困难。 四. 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写的“万重山”即三峡,含义比较丰富。每一层含义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相同,即无论是具体的“三峡”还是比喻的“三峡”,都与困难有关。江水凿开三峡,要经历千难万险,第一个经过三峡的人要经过千难万险,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要建设和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也要经历千难万险。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人类克服了,因而显示出人类在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的伟大功绩。但是这些功绩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相反,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较多,应当引起注意。 【自读思考】 一.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他已经穿过三峡,试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2.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3. 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到这样的喜悦? 二.读一读苏轼《滟滪堆赋》,看看课文与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天下之至信1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2。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3。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4。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5,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6。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7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8;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虺震悼9,尽力以与石斗。勃10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当道鉤援11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12。 [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在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因它是耸立江心的一块巨石,阻扼西来之水,故使江水奔腾暴怒,造成船行之险。此堆今已被炸毁。]
注释: 1 至信,最可信。 2 意思是无论江河多大,大海多深,都可以任人们去想象。 3 意思是水的形状由其他物体的形状决定,因而形态千变万化,自有它的道理。 4 这句的意思是说,水一旦发怒,会令人感到恐惧,但它也受周围事物的控制。 5 山石高大的样子。这里指瞿塘中的礁石滟滪堆很险峻。 6 固有它的道理。 7 未尝龃龉,龃龉,音jǔyǔ,原指意见不合,这里指没有什么阻碍。 8 意思是力量巨大,无可阻挡。 9 喧虺震悼,指水击声很大。虺,音huǐ,虺虺,打雷的声音。 10 勃,气势盛大的样子。 11 鉤援,鉤,音gōu,鉤援,古代攻城用的器具。钩着城壁,援引而上。这里作动词。 12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本来就有因为安稳而生变化,也有因为(用,因为)危难而寻求安稳的道理。从这个道理就足可以知道事物存在的本性是什么。 三.课下收集并研读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答案提示 一. 1.一种经过自己的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喜悦。 2.指的是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的喜悦。 3.一是通过漫想,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豪迈壮志的观察。 二. 课文主要是借写景抒发对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的赞美。而苏轼的文章在于阐发世事“有以安而生变,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 三. 略。附三峡略图: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