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根据词中所述景物 ,揣摩想象晏殊当时的心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生:写
师:(让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段)
师:真是有什么样的心情,眼中便有什么样的景物。愿我们大家放飞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去谱写自己心灵的奏鸣曲。最后,让我们一起唱起“涛声依旧”,这首歌的意境就是由《枫桥夜泊》而来,一起再来回味这“不朽的失眠”的艺术魅力。
师生同唱:“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是一片云烟……
时间:2004-11-25 内容:不朽的失眠 教者:毓君 地点:盐外初三·一 教学实录: 课间板书课题,和前排学生简单交流。 上课,师生问好后,师回望黑板,自读课题两遍,然后笑问 :都失眠过吗?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学生:有。 老师:失眠的时候做些什么? 学生一:听歌,想问题,数数。 老师:为什么数数? 学生一:想尽快睡着。 学生二:我失眠的时候会做晚上一般不该做的事情。比如突然把灯打开,放音乐,反正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老师:看来我们的同学都大同小异,很普通的,失眠就是看看书,听听音乐。我们小说的主人公也失眠,但他的失眠不得了,叫什么―― 学生:不朽的失眠。 老师:他的失眠为什么会不朽呢? 学生:因为他写了一首不朽的诗。 老师:哦,什么诗? 学生:枫桥夜泊。 老师:能不能背一下? 学生:能。 老师:那好,我们一起背一下,课代表在黑板上来写写这首诗。 学生背。 老师:这首诗非常有名,脍炙人口,大家小学学过没有?现在据说日本的小学教材也选了。它应该说广为流传。前面我们在《新解质疑》也作了一点赏析,这首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是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奇异的图画,色彩鲜明,情景交融,这副图画里有哪些景物呢? 学生三:写到了姑苏城,寒山寺。 老师:还有没有? 学生三:客船。 学生四:还有月亮,还有渔火。 学生五:还有江枫,还有江水。 学生说的时候,老师将学生说的景物在黑板上用粉笔标出。 老师:我们来看一看,刚才说了,这首诗刻画了景物,有乌鸦,有江枫,有点点的渔火,在这时候,姑苏城外的客船到了。但我觉得这些景物都很呆板,有没有人啊? 学生:我觉得有,有人在船上。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学生七:还有敲钟的人。 学生八:还有划船的人。 学生九:还有对愁眠。 老师:哦,谁在对愁眠啊? 学生九:诗的作者张继。 老师:哦,张继,他为什么要对愁而眠,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这首诗的呢?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跨越了千年的时空,给我们描摩了当时的情景。现在请大家来表情朗诵。表情朗诵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用声音来表达作品中丰富的感情。我们请几个同学读一读。我们下面的同学一方面了解内容,另一方面听我们的同学是不是用声音传达出了作品的感情。 (四个学生依次读,最后一部分由老师来读) 刚才我要求是四个字,表情朗读,我们评价一下? 学生十:我觉得都读得蛮好的,有一个同学不太熟悉,段与段之间的停顿不够,贺达读快了一些。 老师:贺达坐在我旁边,一个是读得快一些,另外感情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丁咏丁读得不错是吧?(学生点头同意)这篇文章的情节大家都熟悉了吗? 那好,我们用四个问题来检验一下:第一,张继为什么要离开京城。 学生十一:因为他落榜了。 老师:张继那一个晚上他用什么来给自己疗伤? 学生十二: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首诗。 老师:在写诗之前他怎么样了? 学生十三:他失眠了。 老师:他失眠了,看到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学生十四:看到什么都感到很凄凉感伤。 老师:最后在无眠的夜里心中充满了感伤,于是挥手写下了枫桥夜泊。这篇文章事实上就是以枫桥夜泊作为背景材料,而诗歌只是张继才气和心情的一个载体而已。我们说自古圣贤皆寂寞,他虽然落第了,但是在诗歌史上是不朽的,让我们记住张继,记住《枫桥夜泊》!来,大家再背充满感情的背一下这首诗。(学生背)我们以前学过张晓风的文章,她的文笔很细腻,这篇也是,很细致的描写出张继落榜后内心的波澜,这样吧,我们把文章中一些你觉得写得非常好,对你有触动,或者能够引起你共鸣句子找出来,并简单地赏析一下好吗? 学生一:我觉得第13自然段“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让我感觉到当时的那种惋惜。 学生二:我觉得“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写了张继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他非常悲伤。 老师:这一句抒发了他的忧伤。 学生二:他觉得没有人重视他,他的才华不被人认可。 学生三:“在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