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结果已经揭晓。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现就语文试卷卷面上所呈现的问题,并结合平时教学工作中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在此作一分析,也进行一次自我纠正。 一、命题说明 命题注意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力求多层面、多角度检测当前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从“识字与写字”、“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感悟”和“习作”这四个板块进行考查。 二、答题情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 基本单位 参考人数 优生人数 [85,100] 优生比率 及格人数 [60,100] 及格比率 平均分数 四(1)班 44 39 88.6 % 44 100 % 91.16 四(2)班 39 37 94.9 % 39 100 % 92.70 年级统计 83 76 91.6 % 83 100 % 91.91 (二)良好表现 1、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大多数考生对汉语读音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牢固,能够根据所给的拼音正确地拼读汉字;师生平时都比较重视字词的积累,因此,考生能写出常见的词语,大多能在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按要求给词语分类。 2、课内积累比较扎实 试卷中按课文原文作答的试题,考生的得分率都比较高,这说明学生在课内积累上下了一定的功夫。教材中的重点课文或语段,学生都已经熟背,而且学生也已经掌握了这类试题的答题方法,若不出现错别字,基本上很少失分;对课内重点句子、对联、名言警句等的理解也比较到位,能够自如地进行作答。 3、个性特征表现突出 测试卷中有关个性化试题,考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考生能够正确理解短文的内容,能把文章的主题和个人的体验结合起来作答,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没有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学生思维开阔。 4、习作教学有新的起色 雷同的习作明显减少,考生表现出有话可写,乐于表达的好势头。学生习作大部分都能达到400字以上,而且部分同学能扣题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习作,能从进行有序描写;另外,教师平时教学能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小练笔、写日记等形式的习作训练,考生作文时轻车熟路,有话好写,但受卷面空间所限,无法酣畅淋漓表达,因此,大多数考生都写出原格,颇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书写质量差。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不时能听见阅卷教师抱怨学生的书写太差。如在两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学生在两个答案上都有标注的痕迹,有时在多个答案上涂擦,使试卷一片狼藉,以至于让阅卷教师不能判断其选择的答案。字体小,书写不规范,多种颜色的笔交替使用。例如:第26号试卷中个别考生一份卷子使用劣质中性笔,且字迹潦草。这种种现象都令教师心急、担忧。 2、词语解释掌握质量差。 这是造成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考生学过的汉字不明白意思,做题过程中也养成不求甚解的习惯,使词语解释成了“想当然”式的理解。如:“危峰兀立”中的“危”解释成“危险”,“不解之谜”中的“解”理解为“解释”,“自然之道”中的“道”解释为“道路”等。 3、语文基本技能缺陷大。 语文技能是对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虽然命题的依据是教材,但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不是直接成题,而是通过迁移、整合、变式加工成题的,学生必须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提取相关的信息后才能答题。因此,学生从审题到答题的过程须处处留心。 从本次测试的卷面来看,学生的语文技能较差,表现在: ①审题不细致,答题不规范。如:第一大题3小题要求把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常使用的识字方法写在“____”上,而个别学生却填写的是“找一本字典来查”;第三大题(二)中题3小题“把文中总括动物世界特点的句子划上‘____’”,许多学生忘记划线,或不能按要求来划,造成了此题的错误。 ②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如:第一大题2小题划去不正确的读音、汉字、义项,由于部分学生对学过的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牢固,忽略了对形声字、形近字的区别,加之受方言影响,失分严重。 ③正确理解、灵活运用能力差。在积累与运用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差。例如:第二大题7小题“按意思写出相关的古诗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个词语就是“唐代张若虚写明月从江上升起的美景”,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也正是“宋代苏轼写春天到来使动植物最先知道”的句子。但由于学生缺乏结合原题联想诗句的能力,所以得分不高。第6小题照样子些排比句,学生仿写时有的忽略了排比的句式,大多数同学写的排比句没有达到“内容更具体”的要求。从这一题明显可以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三大题“按课文内容或语境填空”的第(一)中题的2小题,命题上具有综合性,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以及整体感知本册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整合后,才能运用自如。 ④语文基本概念、基本常识教学淡化。 1)学生对于词性的概念模糊。虽然新的课程标准降低对词性教学的要求,但作为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对哪些是“描写山水”的词,哪些是“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哪些是“描写花木”的词,哪些是“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还是必须理解的。 2)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不能正确运用。习作中,有些学生通篇没有加标点,有的学生把逗号、句号写在行的开头位置,有的学生不知道标点符号应占一个格。 3)习作不加题目,每段的开头不是空两格。 4、阅读理解仍是老大难. 阅读理解中的试题学生必须以阅读材料为载体,通过信息的筛选、整合,才能把握住短文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感悟文本,领悟阅读材料的语言特点,从而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体会或感受。而这方面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得分率就显得相当低。表现在: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很肤浅,不能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答题时答非所问,摸不着边际;根据要求从短文中选择恰当的原句作答,有不少考生空白,或者把全段都画上横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潜心阅读材料,走马观花,理解上严重脱离语言环境,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时随意性大。 5、习作教学指导不够,训练不到位. ①审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审题不清,甚至不会审题。如不少同学将写一个人写成了多个人,还有的写成了敬佩以外的感情,没能紧扣中心。 ②选材:本次习作命题已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学生习作中写出自己真实体验的仍然不多。有的不写身边的熟悉的人物,却去写遥远的、印象不深的,或想象中的人物,还有的同学一字不漏地将背过的范文默写下来,甚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许多考生不能抓住人物的实际表现进行具体描写,内容上显得单调,千篇一律,不具体。 ③表达:学生习作语言平淡无味,用词不准确仍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有的虽然写满了答卷,但字和字构不成词,当然也成不了句子,这些字都来源于试卷上,学生东抄一个,西抄一个,把习作的方格给填满了;有的学生整篇习作都是“方言土语”,阅卷教师根本无法读通、读明白;还有的缺乏生活常识,使语言表达出现笑话,有的同学瞎编乱写等等。 三、教学自纠 1、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让师生的教学行为符合时代要求。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单凭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参考书是无法适应新的语文教学需要的,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教师不能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堂观、学生观、人才观,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的。因此,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孜孜以学,苦练内功,增加自身的语文积累。其次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新课堂教学的有利手段,成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渠道。另外,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主阵地。通过平等的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生机勃勃、精神焕发、思想活跃的智慧者。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把教材当成一个典型的范例,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知识点,让知识点的训练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点都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把教材所呈现的教学知识点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善变,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无论是教哪个年级的教师,都要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整个学段的所有课本,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语文教材的逻辑线索,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教材所涉及的应知应会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为随心所欲地驾驭教材打好基础。 其次,教师要重点研究本学期所教的教材。好多教师开学拿到新新课本后,就急于动笔备出两个星期的课来(写教案),教材后面的知识甚至看都不看,上了第一篇课文,不清楚第二篇课文是什么课题,这样盲目地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一开学(也许更早)教师必须通读本学期所要教的整册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理清哪些知识是本学期要学的,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需要进行复习巩固,学新知需要哪些知识做铺垫等等,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后,就能引导学生有序地学习,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去掌握语文知识,达到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学生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第三,教师要细致研究每组(单元)的教材。现行的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是按照专题编组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和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教师备课时,要明确每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每个主题侧重进行哪个语文知识点的训练。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进行安排。 第四,教师要整体把握一篇课文。教师在备课时千万不能一头扎进细节,而应该对整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要先明确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选入这篇文章,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然后再仔细地分析课文,把散落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并落实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 另外,建议学校最好制定相关的措施,硬性规定在校本培训或个人研修的计划中,教师必须结合新课程标准,适当安排研读整个阶段教材的时间,以利教师能够轻松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养成良好写字习惯,培养语文技能。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比去年稍有调整。 今年语文的变化是: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有关专家称,这一点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减少错别字这一“低级错误”。)要减少这一“低级错误”的发生,关键在于小学的语文教学。因此,小学各年级段必须规范写字教学的要求,在写字工具的选择上,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应该帮助学生选择规范的、合适的写字工具(一二年级用铅笔书写,三年级以上一律使用钢笔书写)。对于中年级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自查生字的基础上,要进行及时的检查(听写、默写),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要在课堂上作必要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抄一抄、写一写,不断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写字任务绝对不能安排在课外,要把写字任务妥善地、从容地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教师要范写,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写字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要反复抓,抓反复,将写字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小学阶段。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技能,教师要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出发,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积累语言的同时,加强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要重视训练,因为,技能的形成与训练所需要的数量和次数是分不开的。语文练习(作业)的设计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题型上要注意体现趣味性、拓展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训练中来,通过科学有效地训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4、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贯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在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要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的话题,练习写作;要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要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