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课 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4.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 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 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板书设计: 9 自然之道
焦急 若无其事
震惊 极不情愿 遵循
悔恨 发出悲恨
10.黄 河 是 怎 样 变 化 的
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 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 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演变过程
变化原因 保护原因
治理方案
11.蝙 蝠 和 雷 达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教学设计
试验顺序
|
试验方式
|
试验结果
|
试验结论
|
第一次
|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第二次
|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
第三次
|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 a)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 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 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 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 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 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 嘴巴 超声波 天线 无线电波
障 障
碍 碍
反射 物 反射 物
耳朵 荧光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