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⑤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略读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而课标到了第三学段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综观《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要求不难发现,课标不但增加了学习略读的要求,而且对略读方面做了整体安排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性,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那种“略读”就是“略讲”的认识,不能把略读课文的教学处理成让学生简单地读一读。《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和精读都是阅读方法,而不是教材的一种编排形式或教学方法。略读与精读同样重要,是一种阅读能力。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相对精读而言,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所要关注的,略读的目的是粗知文本大意。它的优势相对于精读而言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学会略读的方法,是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时,可以采取限时让学生读完一篇文章的方法,训练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教学中不必探究词句,而是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同时了解内容大概、主要观点、作者意图。对于学生略读能力的评价,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本册教材在每单元中都安排了略读课文,供对学生进行略读训练用。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把略读训练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可以向学生布置略读课外读物的作业,然后通过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略读效果;也可以与搜集有关资料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略读一些书籍、文章,从中快速地选择出所要查找的资料。等等。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略读课文也承担着一定的识字、写字任务,教学中不要忽视。
要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区别开来。做到三点:读好书;抓住主要内容;讨论一个问题。
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浏览能力。
⑥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材不仅注重选文的典范性和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的丰富多样,而且在课后思考练习等方面都注重了对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引领。
在教学中,一要注意选好训练点,把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二要把握好训练的要求,不要拔高;
三要注意与深入体会作者的意图紧密联系。因为,任何表达方式都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息息相关。
四要少而精,一篇课文只抓住一点学习就可以了,关键在于落实。
⑥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就是说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这一思想出发,本册教材不仅注重了选文的典范性和题材、体裁、语文风格的丰富多样,而且在课后思考练习等方面都注重了对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引导。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编排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领悟就是让学生感受体会到即可,不要强求学生从概念出发掌握某种表达技巧。所领悟的表达方法也不一定要成体系,可以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也可以是体会语句表达的具体形象,还可以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或是作者选材的别具一格。尤其要保护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对文章的表达表示欣赏也可以对其进行批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 能力。
在重视上述内容的教学的同时,本年级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复述和一些标点符号的教学。
课标在第二学段把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目标进行单独表述,这是因为经过第一学段的识字和阅读教学,学生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因而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的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所以,这样的作品就成为这个学段重要阅读内容之一。
“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是课标对叙事性作品阅读的要求。本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在第二、三、六单元中从不同角度编排了写人和事的文章,并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渗透一些理解这类文章的好方法。我们要很好地利用教材的优势,搞好叙事类作品的教学。主要方法有:一是抓人物的语言、动作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二是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理解人物的心情或处境;三通过侧面描写(次要人物的表情、风景)来理解人物的内心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地读一读、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想像当时的情景,以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关于习作
1.《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⑤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⑦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习作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要三年级的学习的基础上,关注以下两方面的教学。
①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表达。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习作,着眼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感情体验,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以话题的形式提出一个较宽的范围,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习作教材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改革习作教学的精神。教师要准确理解编写意图,凭借教材搞好习作教学。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为学生自主习作创设情境,开拓思路,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则要大胆放手,不要怕不合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在老师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该鼓励。在教学中可以更放开一些,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的安排可以更灵活的处理,如果有更适合学生练习表达的内容,完全可以改变教材里习作的安排。 作文前,教师要少指导,多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有时还可以利用读读日记的方法,让学生捕捉写的内容。习作后的讲评主要应突出习作的展示交流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在分享习作快乐的过程中,学会修改。
学习修改是本册习作学习的重点之一。当然,在中年级,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不能过高。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所以教材中,关于修改习作并没有提出硬性的要求,而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方式,提示出修改的方法。比如:写完后读一读,把明显的错误改正过来。教师在理解这部分教材内容时,不要简单地理解只是学习一种修改的方法,而更要重视教材中所提示的学生互相交流的修改状态。所以教师在指导习作修改时,可以与让学生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相结合,让学生在分享习作快乐的过程中,乐于修改。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一是让学生养成写完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的习惯,再就是在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静下心想一想,
(四)关于口语交际 1.《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④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