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独立识字。对于易错易混的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辨析,适当加以指导,但大多数生字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解决。
②识字教学要与大量的课外阅读及写作结合起来。对于教材中规定的要认识的字,不要强求一一记住,只要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识字量就会有保证。
③要重视写字的指导。一是重视硬笔正楷字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强调笔顺笔画的教学,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方法,才能把字写好看,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书写汉字的快乐。 二是重视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的教学。可以与教材中的“漫步书林”栏目结合,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深厚的书法文化,使学生知道书法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同进在加强习练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在临摹的基础上对于喜好书法的学生还要给以个性的、提高的指导,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二)关于阅读
1.《课程标准》对中年段阅读的要求
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⑥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⑩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阅读教学建议
除完成识字和写字任务外,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在三年级的基础上,还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① 继续训练朗读和默读
朗读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错误地把朗读仅仅当成一种阅读过程中的能力来培养,而忽略了朗读本身也是一种感悟、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情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读少讲。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么读要让学生去细心体会,尽量不要教朗读技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和相互的交流来悟出怎么读,为什么。
要把讲与读紧密结合起来。讲讲读读、读读讲讲。不要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
朗读的指导要有层次,先要引导学生读通顺、流利;再要听到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读其形;最后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思想感情——读其神。
还应注意在课外阅读、课外积累及作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语文能力。
默读教学: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就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不要走过场,并按要求认真思考。还要注意处理好默读和交流阅读体会的关系。避免当前在教学中出现的一种追求热热闹闹讨论的场面,而忽视学生静下心来默读的倾向。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不出声音、不指读,逐步训练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做批注。
②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首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然后再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以加深理解与感受,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能联系上下文,抓住课文的有关语言,言之有据地说明自己的理解认识,都应加以肯定。教师在讨论中应关注的是学生的交流是否偏离了课文内容,或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此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以使学生学会阅读。
注意:概括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训练的重点。
要从概括每一自然段主要内容的训练抓起,培养学生把握每一自然段主要内容的能力。
开始,在教学中要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比较典型的)进行训练。
要教方法,给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阅读的要求。我们要很好地利用教材优势,搞好叙事类作品的教学。
主要方法: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理解人物的精神、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理解人物的心情或处境,体会人物的品格;
三学习通过侧面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方法等,还可以通过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等形式,来理解人物的形象。
④重视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也就是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册教材在课文的选择、课后问题的设计、阅读的要求、教学单元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更有利于让学生去感受。交流要建立在平等、融洽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到交流的乐趣和重要。一问一答不叫交流,老师和少数尖子生唱独角戏也不是交流,交流就应该是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默读,让学生潜下心来进行个性的阅读,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见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才是有意义的;然后鼓动学生将自己不同观点、不同感悟进行交流、碰撞,通过碰撞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建构知识;语文阅读很多时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的感受可以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可以不同,师生之间也可以不同,甚至学生与文本之间也可以不同。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分出谁对谁错,而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这个过程,教师要弄清交流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这种习惯。
注意: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创见的个性化的表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