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遂灭吴。
[注释]
1.囿: (yòu)
2.稽: (jī)
3.讎: (shóu)
4.嚭: (pǐ)
5.絜: (jié)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四、课文研读 (一)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读 (二)知识积累(学生活动)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率 取——娶 免——勉 摩厉——磨砺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我攻而胜之 胜,形容词用作动词,战胜。 (3)服之而已 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服。 (4)然后卑事夫差 卑,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身分。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6)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明词用作动词,穿。 5、重点实词 更 广运 忾 政 达 次 耻 志行 摩厉
第二课时
(三)重点讲析 1、何后之有?——“何……之有?”特殊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2、无乃后乎?——“无乃……乎?”特殊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3、然谋臣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行而少耻也。—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四)学生质疑
五、课文赏析 (一)内容感知 1、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2、伍子胥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不可求和——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3、太宰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同意求和——贿赂太宰,进献八美女。 4、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5、勾践“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其目的是什么? 养精蓄锐,作复仇准备。 6、勾践“请姑无庸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机还不成熟。 7、勾践认为助天灭吴的成熟条件是什么?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8、勾践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主张集体同进同退。 9、越国准备伐吴时,国人皆劝的原因是什么? 举国都愿意为国君效死,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激情。 (二)文意概括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夫差与之成而去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