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和生物),因而它们是衔接的、连贯的。而A、C、D三句,都作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但上文是选择性设问,肯定或否定其表达的内容反而是含混的,因而它们与上文是不衔接、不连贯的。
第三条规律:上下文的情境一致。
如88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6题:“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 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题干要求从以下四句话中选出一句作为填入画线处与下文衔接的句子:“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象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答案应是B句,为什么呢?因为下文所写的情境是荒凉、破败、沉寂的, 作为上文的B句,其情境也应是阴冷、衰败、荒凉的,上下文的情境才能一致。根据这一考虑,只有B句与下文衔接。而A、C、D三句的情境则或雄壮绚烂,或光泽闪烁,或飘逸灵动,与下文也就衔接不上,连贯不上了。
第四条规律:上下文的内容有一定逻辑顺序。
如91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11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