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看到的正负数。
2.我是小判官。(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0度就是表示没有温度。
(2)零下温度一定比零上温度低。
(3)笑笑的父亲收入2300元记作+2300元,那么支出1200元就记作-1200元。
3.课外作业:小调查
调查2008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的气温。你有什么发现?
四、引导小结,深化认识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我在教学四年级《生活中的负数》时就利用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导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也激发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并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素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细细品味每一环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上好这节课的主线。“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创设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素材情境,凸显《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带领学生主动去参与观察、猜测、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觉得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
1.活用课堂动态资源。在教学中不要总想着教案里的活动或知识点应该到哪儿了,而应对学生及学生回答问题及时把握,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2.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在观察温度计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还可以为比较正负数的大小以及认识数轴等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3.课后的巩固提高,要大胆的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鼓励他们从身边的生活场景中寻找负数,结合相反意义的量自己创造一些正负数,从而降低指数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认识正负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因此,本节课我力图通过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来认识正负数,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并且会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以教材的信息窗作为切入点,通过猜地名——自主观察——集体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零上13℃和零下3℃,让他们初步体会到正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种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在学生认识了正数、负数以及知道了正、负数的读法后,我又通过出示数据让学生读,让学生知道正、负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在组织教学记录温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出示当天中央台的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老师播报,让学生来记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比较温度最高的城市和最低的城市,学生明白了在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通过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我今天从威海到上海,要加衣服还是减衣服?从北京到哈尔滨怎么样?为什么?”学生进一步加深了用正负数表示的温度高低的认识。这样组织,不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会了记录温度,还让学生在充分经历探索运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过程中,积累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在组织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这一教学环节时在讲授新课时注意“生活”这个前提,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通过让学生用正负数记录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将它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现象。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如果能在学生总结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比正数小,比负数大,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线后,能初步渗透数轴的知识就更好了。
(2)课堂练习层次性不够强。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