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知识
一、力的概念:
⒈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从这句话要领会出两点意思:⑴力是离不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⑵一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外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所以谈力时,一定要搞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的物体。
⒉力是有大小有方向的物理量。其单位为牛。
⒊力的图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⒋力的分类:按性质分类和按作用效果分类。
二、重力:
⒈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物体只要在地球上就要受此力。
⒉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⒊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简称为物体重,其大小用G=mg表示。
⒋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于,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物质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⒌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其大小与二者质量及二者之间的距离有关。
三、弹力:
⒈弹力的产生: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它就对迫使它发生形变的另一个物体产生弹力。所以产生弹力的条件有两条:⑴两个物体相接触;且⑵发生形变。缺一不可。
⒉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的方向相反。
⒊弹力的大小:除了弹簧的弹力可用公式求以外,其它弹力由于形变很微小,极难观察,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判断物体之间受弹力否,还需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决定,并利用平衡或不平衡的关系求出。
弹簧的弹力则用f=kx求出。
⒋从作用效果确定的几种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张力、浮力等。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接触力。在判断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及其方向时,应能正确理解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在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要明确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在已经判断出存在摩擦力的情况下要明确摩擦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
⒈静摩擦力:
⑴静摩擦力产生条件: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⑵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 ⑶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当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静摩擦力总是跟切向方向的其它外力相平衡,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初中所学过的物体平衡的原理求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如图1所示,重量为G的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贴在竖直的墙壁上保持静止。
由于重力G的作用,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墙壁
(参照物)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墙壁(施力物)对物体
(受力物)施加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
的产生;静摩擦力f的大小跟切向(即竖直方向)的其
它外力(G)相平衡,所以f=G。与F无关。
⒉滑动摩擦力:
⑴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⑵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的大小N成正比。
即f= μ N
如图2所示,当物体A在物体B的表面上向右运动时,
B对A施加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阻碍A和B的相对
运动。在考虑相对运动时,A为研究对象,B为参照物;
其中A为受力物体,B为施力物体。
如果以B为研究对象时,B相对于A有向左的相对运动,A对B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阻碍B与A之间的相对运动。
⒊在研究摩擦力时有两点要注意:
⑴物体对水平面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量G,物体对倾角为a的斜面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Gcosa。但是不论支持面是什么样的,也不论物体受力情况如何复杂,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和支持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总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许多情况下都是通过求物体所受支持力来求得正压力的。
⑵摩擦力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在阻碍物体的运动。如汽车运动过程中,后轮是主动轮,它在驱动轴作用下它与地面的接触点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则地面对后轮上的触点施加以向前的静摩擦力f,f即为汽车运动过程中的牵引力。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一些吗?请开动脑筋。
五、 力的合成:
(1)首先要弄清,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分力.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其次要弄清,求合力的方法只有在各力在一定直线上时,才能用加减法,而各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要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这一定要通过实验认真去理解.
六、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仍然是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分力的方向要根据已知力的两个效果来确定,不能随意分解;两个分力的受力物就是合力的受力物;两个分力的作用点就是合力的作用点;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参与运算.
七、力矩:
这里要把力臂、力矩的概念弄清.力矩概念是反映力的转动效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