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马坝初中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
试卷分析
马坝初中理化生教研组 盛爱民
本次我所带的2个班参考学生91人,其中八(1)班45人,均分53.73,及格率42.22%,优秀率2.38%;八(4)46人,均分58.76分,及格率50 %,优秀率7.14%。
一、试卷分值与知识点对照表
题号 |
分值 |
知识点 |
一
(28) |
1 |
2 |
不同单位的速度换算 |
2 |
1 |
超声波的定义 |
3 |
2 |
音调和响度的理解 |
4 |
4 |
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
5 |
5 |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
6 |
2 |
眼睛视力纠正的眼镜判断 |
7 |
2 |
力的作用相互性 |
8 |
2 |
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 |
9 |
2 |
重力及方向判断 |
10 |
1 |
色光的合成 |
11 |
2 |
速度公式的变化应用 |
12 |
3 |
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 |
二
(36) |
1 |
3 |
运动参照物的选择 |
2 |
3 |
测量工具误差的判断 |
3 |
3 |
应用速度公式的计算 |
4 |
3 |
声音传播介质的判断 |
5 |
3 |
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选择 |
6 |
3 |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
7 |
3 |
光的折射应用 |
8 |
3 |
光的折射应用 |
9 |
3 |
常见物体质量大小的判断 |
10 |
3 |
力的作用效果判断 |
11 |
3 |
运动物体受力判断 |
12 |
3 |
平衡的2个力的判断 |
三 |
1 |
6 |
凸透镜焦点的应用,不同介质光的折射角的判断 |
2 |
6 |
力的示意图的应用 |
3 |
8 |
光的反射规律验证实验 |
四 |
1 |
6 |
利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
2 |
10 |
摩擦力的大小判断,及力的合成应用 |
二、从成绩来看
从学生的期末考物理成绩来看,普遍反映试题的难度适中,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从学生的平均分、及格、优秀率来看。及格率较好,优秀率不太理想。说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知识的运用不存在问题。但很多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试卷对今后学生如何学习物理有很强的指导性: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会动手。
三、从试题分布看试卷分析学生
从试卷的分布可以看出来,本试题从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试题的设计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改的动向,整份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灵活多变。
2.体现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3.体现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4.体现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5.体现了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6.知识覆盖面较全,重点突出。
纵观全卷,考查者重生活、重实践、重实际。题目的综合性较强,但总体难度不大。
试卷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应用基本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经验,会用测量工具,会依据现象进行判断分析。
全卷包涵了基本常识,基础知识,基本计算,基本技能。考查点细,涵盖面广。
本卷对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是明显的。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培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
四、补救措施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努力做到: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
基础知识和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在中考中的覆盖面仍较大。只有学好双基,才有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忽略这一点,最简单的知识盲区都可能成为同学们最难的问题。
2.加强实验技能的考查
实验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基本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其重点是动手能力。如果平时没有亲手操作或观察研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3.淡化结果和答案,注重过程与方法
我们平时解题时通常比较注重结果和答案,而忽略“过程”与“方法”。大量的试题是通过具体情境,考查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在学习的一定阶段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这是培养独立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有效途径。
4、讲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
除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师还应让学生多做“小制作”、“小实验"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因地制宜地设计各种类型的简单实验,这不仅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物理的真实性、趣味性,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
总之,物理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物理知识的教学源于生活,用于实际,优化课堂教学,激励学生求知情趣,乐学创新,“减负”、“增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