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3Ma%H 1、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课是冀教板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内容之后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深化,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论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内容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及辅助线的添加作用重大,尤其是在证明两条线段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U"(7 U]A 2、教学目标: yS/rTjr (1)知识与技能: _K}sY-B8,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EX8 ^i- 经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oS o>^T)\ 会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及实际问题。 }#*}).-ll (2)过程与方法: -v(nB[SC2[ 经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索方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d+490O b (3)教学重难点: mMhU m#k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NES2W8n 难点:经历抽象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 w52KNeO/5 二、学情分析: u; A1CS<s 学生对三角形的部分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性质与判定,已基本掌握,为这节课研究三角形中位线提供了认知基础。 6Lx5`+5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探求欲望,但他们也正处在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度时期,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都有所欠缺。 :$zZ{CY l_ 三、教法分析: ;|rG;eAc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e0V, H42j 2、教学媒体选择:CAI课件(幻灯片)、软纸若干张。 zTZEoiYvx 3、教学策略:情境式策略、互动协作式策略、尝试成功式策略。 iFrZ?0t6M 四、教学过程: _s&m?(/m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rO#6`6%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 %"d!. 2、三角形有哪三条线段 @KeZl<U ~ 设计意图:遵循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为学好本节内容做好铺垫。 ]yw oy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y20p 情境创设:投影图片 8jKYK&-D 提问:A、B两点被建筑物隔开,如何测量A、B两点的距离吗? S$d<hj)JA 93,'d]vb! 设计意图:使用投影展现生活问题从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自然过度到自学课本的环节。 {}R O2g> `8NOf` n O (三)自学课本,感知概念 _y'0f9' cx"kA! 1、自学课本66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了解中位线的概念,出示自学提纲 R4U\akh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IV$E8xlQ& (2)如何用几何语言描述定义? :OdB:a8W 2、动手操作——画任意三角形的中位线 [8c8~ 99 提问: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中位线? k7Dys v| 3、画图说明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之间的区别 v ZC}lS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来感知概念,通过比较深化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hsiP{0dSC (四)引导探究,师生互动 <.+TR 探索:如图三角形ABC的中位线DE与BC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上的关系?为什么? bL;3Hu (在这里安排了两个 探究活动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y12g YsI0 活动1、多动手 有感悟 +jc_E?0 (1) 剪一张三角形硬纸板记作三DE角形ABC (2) 取AB、BC的中点D、E连结DE (3) 沿DE将三角形ABC剪成两部分 (4) 将三角形ADE旋转180度,得四边形BCFD如图(展示课件:动画) 活动2多交流 辩猜想 你能感知图形中得边、角之间得数量和位置得关系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活动1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得乐趣,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2先提出问题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方向与空间为发现法学习创建情境,然后由小组讨论共同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突破难点。 (五)实战演练 解决问题(使用幻灯片) 1、例题讲解(补充) 2、基础练习 设计意图:把书中例题作为练习因为此题较为简单,补充例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3、解决实际 解决问题引入时的例子。 设计意图:不但解决了上课初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习几何是为了解决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4、规律探究:投影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规律,进行知识迁移,培养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课堂小结,提高认识 1、谈谈你在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并完成自我评价。 2、这节课所用的数学方法——归纳、演绎、转化的数学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回顾知识的余地,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热情。 (七)布置作业,反馈效果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互有提高。必做题巩固所学知识,选做题,使不同发、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