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艺”。我们再回忆一下,鲁迅为什么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生:唤醒在“铁屋子”里沉睡的麻木的国民。
师: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
生: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师:对,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主要目的是前者。这就告诉我们作者钟情看客的意图了。那么,作者对看客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生:既同情又批判。
师:我们能够从作者遣词用字上领悟出作者的批判之意吗?
生:像本文,作者写看客写成“张着嘴”,把看客比喻成“马蚁”,比喻成“狼”,把看客的叫喊写成“发出豺狼的嗥叫”,显然有批判的味道。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狼这个比喻。作者写狼,是说这些看客不仅仅是看客,甚至成了坏人的帮凶。这里有句话,“又钝又锋利”,“钝”与“锋利”矛盾吗?
生:不矛盾。“钝”,是说看客麻木愚昧,精神已经迟钝,眼睛无光;“锋利”,是说看客成为敌人帮凶,他们也能够吃人,用文中话说,“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师:分析得很好。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看客的批判。也就是说,作者写看客,同情他们痛苦的同时,也流着泪无情地揭露他们的劣根性。只有把他们的劣根性撕开来,我们才能清醒,才能对症下药加以“疗救”,中国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四、今天的看客
师:鲁迅一句“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将中国人的劣根性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今天,是不是就没有了看客,没有了看客心态呢?
生:应该是有的。
生:看客的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师:哦?口说无凭吧?
生:我看过一个报道,说的是发生在今年6月上海的事。
师:详细说说。
生:一个少女爬上一幢正建高楼的窗外平台。当时有很多围观者,据报道,围观者有数千名,场面颇为壮观。到后来,起哄的现象也越发严重,一群小伙子满脸嬉笑,每当那个自杀者接近边缘,他们就会发出一阵欢呼。一群女学生唧唧喳喳地说笑着,不时喊上两句:“快跳啊!”那番激情似乎在欣赏一场明星演唱会。受狂躁气氛感染,一个老外也兴奋地扯开嗓子喊:“跳下来!”与警方和亲属对峙10个小时后,这个青年女子最终还是纵身一跳,重重地落在充气垫上又弹到地下,送医院抢救,因脑干受伤太重而死了。
生:我也想起了一件类似的事。今年5月一天,桂林一个中年女子站在一家饭店第11层的窗台上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围观者情绪高涨,像在看西洋景,有的人甚至说着风凉话,“她肯定不会跳”,有人还拿着望远镜观察,更离谱的是一中年妇女居然手提着几只望远镜向围观者叫卖。
师:哦,这个兜售望远镜的女人应该是中国最具商业头脑而最缺乏人文情怀的人吧。是啊,这种看客心态并没有因为中国人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宽敞甚至有了私家车而有本质的改变,看客还很多。一小孩掉进河里,围观者达几十上百,但没有一个会跳下去抢救;一女青年在公共厕所遭流浪者强奸,也没人挺身而前去搭救;一青年钱包被几个歹徒抢了,并挨了数刀,血流满地,也没人上前制止;一歹徒抢了东西又翻进学校劫持一个小学生作为人质,当警察闻讯包围现场时,却又发现围观的群众达数千人,给精确打击嫌疑犯造成了极大麻烦……这样的报道总让人沮丧、悲凉、愤怒。在中国,指手划脚的社会代言人很多,真正思想的人很少。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同情者很少。老板很多,慈善家很少。武侠小说的读者很多,具有侠义精神的人很少。也因此,看热闹的人很多,因为这无损于自己一丝一毫,而从别人身上得到教训或教益的却很少。结果是可以想象的:看客很多,而且这个群体还在可怕地壮大。怎么办?课后好好反思、讨论。
《阿Q正传》 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编剧:陈白尘(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岑范;摄影:陈震祥;主演:严顺开、李纬、杨宝河、王苏娅。 住在未庄土谷祠里的阿Q,虽常遭人耻笑,却能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阿Q没有姓,有次说自己姓赵,遭到赵太爷的训斥并挨了嘴巴。他骂剪掉辫子从东洋回来的钱大少爷是“假洋鬼子”,头上挨了几拐杖。他在街上寻小尼姑开心,被咀咒“断子绝孙”。他被赵府雇去打短工,跪在吴妈面前求爱,被打了一顿赶出府门,还要赔偿损失。阿Q进城找出路,不久“衣锦还乡”,引起人们的敬畏。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未庄,赵太爷和钱大少爷都投机革命,但阿Q却被宣布“不准革命”。革命退潮,赵太爷咬定阿Q私通革命党进行抢劫,于是阿Q糊里糊涂被判了死刑。 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此片。 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对于阿Q这一艺术典型给予应有的认识,即把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理解为弱者为争取生存权利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法,为使影片具有较大思想深度,编导着力于“精神胜利法”和“阿Q式革命”的剖析,追求“宁可笨拙,不使油滑”的艺术效果。片中对他的落后面显有鞭挞,但对他生理上和外形上的缺陷,决不丑化。在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两方面,以表现前者为主。 饰演阿Q的严顺开在影片中不卖弄噱头,不肆意夸张,在分寸感的掌握上适可而止,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独特形象。严顺开在第六届“百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在瑞士1982年第二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上,获最佳喜剧男演员称号“金手杖奖”。1983年9月,影片在参加葡萄牙举行的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委奖。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