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很好,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他高妙的文笔,为我们叙述了一个看似离奇,但是又切合生活实际的故事,并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看法。 同时,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也是比较生动的。大家想想,假如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的时候直接去告诉朋友,朋友一定会告诉她项链是假的,那么她赔个五百法郎,就不会有那十年的辛劳了,可是她为什么没有告诉朋友呢? 学生:因为她爱面子 教师:只是爱面子? 学生:因为她守信 教师:不管在法国还是中国,有借有还,完璧归赵都是做人应该信守的承诺,而此时她丢失了借朋友的项链,为了守信,她必须完好无损地归还,这实际上也是她保持自己尊严的一个体现。而更能表现她的尊严的是另外一个情节: 学生:付出十年的辛劳 教师:对。对十年前的玛蒂尔德来说,美丽动人和青春是她最大的追求。但是,为了还债,她毅然显出了英雄气概,不惜变成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连她的朋友都认不出她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课后的莫泊桑介绍,莫泊桑总是喜欢刻划下层人民的特点,并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发掘出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项链》里面的玛蒂尔德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在承受生活艰难的时候,她能坚强地面对,战胜困难,我想,这也是我们能从小说中获得的另外一个启示吧。 (下课铃响起,下课)
白银溪流评:
我认为学生听了这节课后定会有所悟,特别是“虚荣”这个字眼已经牢牢地固化在学生的脑海中的时候,摩西的课对学生一定会有所启发。
我觉得很多时候大家都成了所谓课改奴隶(原谅我不当的措辞),一上课就是学生为主体,大家展开热裂讨论,学生的回答充分显示了个性。腻啊,同志们。我们不可想象鲁迅等大师们站在讲坛上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说的对,恩,你说的也对,XX同学的看法很有创意。我相信他们一定是个性十足观点鲜明掷地有声! 东方有句话我印象很深,用自己的方式教学,就象用自己的方式爱一个人。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当对学生千依百顺的小男人好男人充斥耳目的时候,我更欣赏摩西这样的“大男子主义者”,我个性十足,我风度翩翩,我刚猛无俦,学生因我而爱思索,因我而爱语文,因我而爱文化!
东方雪评:
摩西的课已经形成既定的风格,这个说法比较好听,但是我还想说定型后的悲哀,希望摩西不要生气。 一如以前,摩西的菜篮子里总是有几样新鲜的蔬菜,看起来色彩夺目,其实也就是青菜、番茄之类。灰姑娘、哈姆雷特、葛朗台、也许还会有小王子、简·爱、苔丝、冉阿让等等。我想说的是,用作对比教学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经典性,自然而然的带上批评家的东西,平民化和现实性多多少少的被忽略了。当然,这也足够唬弄学生一阵子了,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且从教学内容需要的程度已经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这样的比较还略显粗糙。同时,学生因比较而生成的基本上不是富有个性印记的东西,基本与教师预设雷同。 那么,我们必须要问摩西和我们自己:我们要追求到底是什么?
月无影评:
精彩! 近似天马行空的课堂设计:<>和<>,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男人和女人,灰姑娘和韦小宝,太棒了!这样的大胆而且基本合情合理的联想,基本否定了传统评论家对玛蒂尔德的评价:认为她追求虚伪和梦想不切实际,也基本否定了造成玛蒂尔德的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性格悲剧,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张了本。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摩西脑袋确实是菜篮,不过是菜篮子工程,无所不有呀,所以才能如此纵横驰骋,信手拈来。 精彩!! 老师是灌篮高手,是煽情能人,是杰出导演。有着深邃的思想+雄辩的口才+横溢的才华,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充满羡慕和景仰,面对这样的课堂充满激动和期待也就不足为奇了。 遗憾: 我看到了老师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呢? 既然主要要讨论小说的主题,为什么不把社会悲剧论进行到底?后面加上了为什么要加上“细节决定成败”论呢?准备把课堂继续拓展延伸?但你下面又是话锋一转(追求跳跃性思维?)讨论起小说的结构艺术。
春姑娘评: 我想,如果,摩西把自己的观点抛给学生之后,给学生时间思考,给学生跟老师交流的空间,情况是不是会不一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学生,还应当听听学生的观点,而后者,应该更重要吧?
老师这堂课可以看出教者在备课中能够依照学生主体地位的民主课堂教学来提炼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做到了将教学目标分解到课堂内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巧妙地把众多分目标通过课堂内的自然生成来达到水到渠成的串联,从而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是本课亮点一。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预习时学生的完成的“这是一部关于 的小说”的小作业,与学生一起探讨小说文本的主题倾向的多元化与多维角度分析,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层层引导、拓展。紧扣文本,充分引导学生的思路,注意双边交流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一点切入,剥丝抽茧,立足课堂走出文本,对“灰姑娘”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更深层理解小说欣赏的思路,举一反三,达到了文本解读的较高深度,这是亮点二。
教学方法新,教学思路独特,课堂驾驭能力很强,已经形成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对课堂中双边交流,生生互动的安排收放自如,活泼而又不失严谨。作业的布置又独具匠心,从课本联系到现实社会,引而不发,延伸留白,这是亮点三。
建议:第一,注意个别字词的语音语调;第二,板书设计应更精炼些;第三,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应再适当安排紧凑些。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