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王开东——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查询文章原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接着是过客想象中清丽的思妇世界,最后,再跌回到过客的现实世界。我觉得这里“达达的马蹄”写得真好,它既是女子错觉的根源,又是游子清醒的依据。

师:妙解!谁来谈谈这里的思妇形象。

生19:思妇的形象是和江南、莲花交融在一起的,所以,我选择的关键词是江南、莲花。小家碧玉的江南,总让我想起唐朝诗人韦庄的《菩萨蛮》:“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实在是一个多情的地方,也是一个生长故事的地方,所以,才会有过客的遐想。第二个是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不是暗含着女子品行的高洁,只要不是归人,她就会把小小的窗扉紧掩?更有意思的是,下文还有“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不是把游子比做了行踪不定的漂泊无依的“柳絮”?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江南和莲自古以来就血脉相连。古乐府《江南》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妙句。我觉得写思妇写得好,就在于江南、莲花既是背景,又是想象中的人物;既是人物外形的羞涩的娇美,又是人物内心品格的写照。

生20:我觉得他刚才的莲花和柳絮的分析,很有意思。我也想补充一点,就漂泊而言,我觉得游子和思妇都在漂泊,游子是肉体的漂泊,思妇是心灵的漂泊,本质上他们都在流浪,都在寻找精神上感情上的一个安静的依靠。

师:感觉同学们已经进入诗歌的内核里去了,谁来继续给我们挖掘思妇的内心世界?

生21:传统闺怨思妇诗,最大的特点是思妇总是呈凝望的姿势,凝视着滔滔的江水的流逝,也凝视着自己容颜的老去,甚至化成了望夫石,也还要永远的等待。而这个思妇形象最大的特点不是“望”,而是“听”。

师:为什么只能是“听”,不能是“望”呢?换言之,“听”之前呢?

生21:我觉得一方面是视角不同,从过客的视角出发,特别是过客的想象出发,不可能直接写思妇的凝望。而思妇又确实盼望着归人的归来,怎么办?当然是要把视觉转化成听觉了。而且这种处理,把女子刻得含蓄内敛、情深而又自持,从而为全诗平添哀婉和惆怅,这正是郑愁予先生高明的地方。

生22:视角转化,并非郑先生的独创,古典诗歌常常有这种写法。

师:请举例说明。

生22:王唯《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邀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写自己在异乡客居,佳节思亲,突出“独”和“倍”字;但下面诗人突然转换视角,写自己的兄弟登高如何思念自己,这样借石打鸟,“倍”思亲的“倍”字就一览无余。

师:说的很经典,我也想补充老杜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写于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从鄜州赶往延州,企图为平叛效力,结果被叛军俘获,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杜甫望月怀远,写下这首诗。诗人一开始就转换视角,不写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困境,反而以妻子的眼光来写对自己的处境的忧虑,并以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一个“独”字,这“忆”中充满了辛酸,交织着惊恐……而杜甫自己对妻子的“忆念”和“牵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生23:思妇的化“望”为“听”,让我想起了王唯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以动写静,句式为“浣女归竹林里喧哗起来,渔舟下莲花摇动起来”,那么,在浣女归之前,浣女归之后,竹林里应该是寂静的;在渔舟下之前,渔舟下之后,莲花也应该是静止不动的。我由此得到启发,在女子的“听”之前,肯定也会有无数次“望”,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每次望穿秋水,结果都是失望、绝望。于是,后来女人连“望”的勇气都没有了,只好选择了胆怯的“听”。“听”既有外在的苦苦等待,也有心灵的接通和交融,更能表达女子坚守的执著和坚定。

师:女子的执著和坚定,除了莲花意象的暗含外,还有那些地方可能看出来?

生24:二段中“不来”、“不飞”、“不响”和“不揭”,都是一种内敛限定的关系,它们很好地揭示了思妇在倾听过程中的忠贞情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生25:说的好,很受启发,从女子的变“望”为“听”出发,我能不能大胆地推断开去,那个过客的身份其实也不确定,他既是“过客”,但未尝不也是一个“归人”。也就是说,在这个游子和思妇之外,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一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一个是在漂泊无依的过客身后,必定也有一个或将有一个注定要承受相思之苦的未知女子。而那个女子的所思所想,又淡淡投影在这个思妇的身上,华美而惆怅。那个“归人”也会像这个“过客”一样,行走在路上,达达的经过,美丽的错过,而不肯短暂的停留。

师:还有哪些见解,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26:我提炼的两个关键词是“意象的聚焦和意象的放大”。就像电影中的镜头运用,本诗中对思妇的想象,就采用了意象聚焦的办法,从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至小城,再转到街道,然后到帷幕然后到窗扉,最后我们甚至可以聚焦到窗扉后思妇眼角的一滴大大的泪。如此处理,由过去关注女子的外在,转而关注女子的内心,她们坚定执著,把自己包裹在层层帷幕之中,怅然的面对容颜的凋谢,痴情地守侯一份归人的不确定。同时,意象由大到小的落差,也给人情感和视觉的冲撞。

师:这是思妇的想象世界,那么,过客呢?

生26:我觉得过客意象应该和思妇呈“错误”的组合,达达的马蹄过后,“过客”的意象一定是逐渐放大,先窗扉,然后帷幕,然后街道小城,再是广阔的江南,以至塞北,以至天涯海角。这种意象逐渐放大,能够表明过客的漂泊而无依,混沌而无靠。

师:说得很好,古人选择意象很有讲究,象征主义大师瓦雷里曾说,“赤裸裸的思想情绪像赤裸裸的人一样应该给他穿上衣服,这衣服就是意象。”也就是说,意象精心组合,其实是诗人情感的精心流露。

生27:老师的分析非常有道理。记得柳宗元的《江雪》,先是广阔无边的宏大意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然后是一叶孤舟,最后再聚焦在渔翁独钓的小景上,这种意象处理独具匠心。这种意象的狭窄、逼仄,让人气闷压抑。它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叹,又有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之感,诗人孤傲冷峭,幽愤不平之气扑面而来。

师:谁来举一首现代诗说明一下。

生:我来举余光中的《乡愁》说明,诗人把“乡愁”比做“邮票”,比做“船票”,比做“坟墓”,比做“海峡”,这里意象逐渐放大,无非是要表达诗人的“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深,越来越重。

师:说得好。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在诗歌语言、形象方面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但这还不够。有人说,“隔壁的诗人是疯子,远方的诗人是风景。”就是说,诗人常常异想天开,因而一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常常是多元的,不确定的。刚才我们解读的游子思妇说,只是一种最普通的解读,其实我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还可作哪些多元的解读?

生28: 我可以把这里的女子理解成“归人”的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尚未出发,母亲就盼着归来!

生29: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对大陆生活的一段追忆,抒写与亲人久别后的惆怅心情。我觉得结尾的省略号用得特好,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怅惘,还有余音袅袅之感,它既是思妇的无言,也是征人的无言。

生30:还可以把“过客”就理解成“归人”,可是“归人”却不愿意为痴情的思妇而“归”,而选择继续流浪。多情女子无情郎,纵然女子是“一棵开花的树”,男子却不肯丝毫的栖息。

师: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很好,一下子找出这么多的思想主题。我也想补充一点,凑一个热闹。如果我们从思妇等待的主题延伸,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们所钟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你望穿秋水,望眼欲穿,却只能遗憾的错过,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

生:(鼓掌)

师:今天我们走进《错误》的内核,做了种种大胆的,可能也是错误的解读,但是同学们读出了真实的自己,读出了心灵的悸动,读出了生命的丰美,哪怕就是真的错误,我想,那也应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感谢同学们赋予的精彩,同学们,再见!

生:王老师,再见!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文章原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王开东——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变色龙》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浅谈《阿Q正传》
    《阿房宫赋》写的不是阿房宫
    《赞美》第二课(对网上某教案的改良…
    故都的秋
    我的空中楼阁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陈情表
    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本站论…
    《孔乙己》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再别康桥》教案
    故都的秋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本站论…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本站论…
    东方雪《项脊轩志》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李镇西教《冬天》(课堂实录)(本站论…
    故 都 的 秋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
    为教参《梵高传》补遗张国生(本站论坛…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本站论…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潘…
    余映潮《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
    干国祥《八只小猫》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干国祥《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本站论…
    丰富的人物描写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本…
    袁卫星实录《一碗阳春面》(本站论坛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洛可:《背影》教学实录
    《散步》教学设计
    草: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布衣总统”孙中山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华罗庚
    我很重要
    诗海遨游意兴盎然---古典诗歌背诵竞赛…
    《白色鸟》课堂实录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
    “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南…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
    试析《赤壁赋》
    《项链》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李镇西教《孔已己》(实录及评论)(本…
    真情浓墨写童心--我的一次作文评讲…
    星星变奏曲
    乡愁诗教案2(本站论坛稿)
    《童趣》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和于漪老师一起学语文——《往事依依…
    一节“相识”课【已发表】
    我教《阿Q正传》
    东方雪《我的呼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本站论坛…
    《爱莲说》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初中语文第五册戏剧单元教学实录(本站…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本站论坛稿)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本站论…
    《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本站论…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干国祥《八只小猫》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
    《黄河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本站论坛稿…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本站论坛…
    余映潮《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及评析(本站论…
    《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我的信念》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若曦《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我教《孔已己》      (本站论坛…
    语文教学要务实求新结合生活-------古…
    七年级《伟人细胞》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梅洪建:《蜀道难》和《将进酒》实录
    铁皮鼓上《过秦论》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摩西《项链》课堂实录
    余映潮:《我愿意是急流》课堂实录
    摩西《项链》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死水》教案
    《赞美》教案
    《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袁卫星…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本…
    课堂实录: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本站…
    《沁园春·长沙》实录(本站论坛稿)
    增小之《对联讲座》(本站论坛稿)
    课也可以这样上——我教《南京大屠杀…
    若曦《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湖畔初阳: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
    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哦,香…
    lilynannan:《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
    天地一沙鸥:《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
    摩西实录:初雪霁《废墟的召唤》(本站…
    摩西《晏子辞千金》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摩西实录:初雪霁《废墟的召唤》(本站…
    yuanling79《错误》教学设计
    春姑娘上《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及…
    东方雪《项脊轩志》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
    李镇西教《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教《孔已己》(实录及评论)
    真情浓墨写童心--我的一次作文评讲…
    星星变奏曲
    乡愁诗教案2
    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
    云裳实录《在山的那边》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为教参《梵高传》补遗张国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潘…
    余映潮《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
    范美忠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奔落的雪原——北美观瀑记》
    丰富的人物描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袁卫星实录《一碗阳春面》
    《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袁卫星…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
    课堂实录: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
    《沁园春·长沙》实录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柳宗元《渔翁》课例
    增小之《对联讲座》
    摩西上《孔雀东南飞》
    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哦,香…
    湖畔初阳: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
    lilynannan:《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
    天地一沙鸥:《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
    摩西实录:初雪霁《废墟的召唤》
    摩西《晏子辞千金》课堂实录
    摩西《晏子辞千金》课堂实录
    《泪珠也珍珠》教学设计
    东方雪《我的呼吁》课堂实录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道士塔》教案设计
    《门》原创教案
    一厘米
    《回忆鲁迅先生》
    口语交际——婉转拒绝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课教案
    我上《桃花源记》复习课
    高中第一册诗歌单元教学设想
    风之语讲《泪珠与珍珠》实录
    毓君教学实录《不朽的失眠》
    《阿Q正传》第五课时实录
    肖盛怀《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课也可以这样上——我教《南京大屠杀…
    云裳实录《理想》
    云裳实录《山中访友》
    云裳实录《生命生命》
    三张图片上《社戏》——毓君实录
    云裳《绿色的呼唤》活动课实录
    摩西《短歌行》实录
    《虞美人》课堂实录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干国祥《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