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四年级下学期 >> 中学教案设计 >> 正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查询中学教案设计的详细结果
sp;     └贾探春 
└贾     敏┐ 
├林黛玉 
(林如海)┘ 
第二课时 
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第一、二集,对比分析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代人物形象 
结合电视剧和课文,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别是什么? 
一、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 ”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 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 写出场: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  
不但具体细腻刻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头饰 
┌服饰 集珍宝珠玉于一身──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          
肖像描写┤          “三角眼” 
│         “吊梢眉” 
└容貌                   美丽外表──刁钻狡黠(本性) 
“粉    面” 
“丹    唇” 
3.见黛玉: 
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小结: 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得宠原因。 
4.回王夫人: 
一笔带过,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三、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 (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两首《西江月》:  
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 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 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结全文: 
一、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的故事,给两人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中学教案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4
    《亡人逸事》教案3
    《我与地坛》教案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3
    《祝福》教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边城》教案4
    《阿房宫赋》教案4
    《荷塘月色》教案4
    武陵春
    回忆我的母亲
    《鸟啼》教案2
    山中避雨
    《我的五样》教案3
    《我心归去》教案3
    西地平线上 教案3
    《乡土情结》教案3
    《想北平》教案3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3
    今生今世的证据
    《金岳霖先生》教案4
    气象物候
    甘地被刺
    4、《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
    美丽的西双版纳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
    都市精灵
    专题:荷
    囚绿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4
    解答六种病句类型的技巧
    囚绿记
    赤壁赋
    华罗庚
    蜀   相
    《登高/蜀相》教学设计
    《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教案
    听音乐写作文
    话题作文拟题训练
    联点成线,缀珠成链
    《我与地坛》教案1
    一双手
    《将进酒》教学设计
    作文
    06-07高考 赵孝云的教案、学案
    诗歌鉴赏特别复习教案
    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
    心声
    陈情表
    高考作文之十二
    高三复习课: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图片两组》教案1
    《金岳霖先生》教案1
    《听听那冷雨》教案3
    《六国论》教案2
    从2006年湖南高考看如何打造精美议论…
    从2006年湖南高考看如何打造精美议论…
    《西地平线上》教案2
    《乡土情结》教案2
    《想北平》教案2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2
    《师说》教案2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
    唐诗宋词元曲的有关知识
    《边城》教案1
    《吟诵青春》板块教案
    黛玉之死
    《荷塘月色》教案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
    《六国论》教案1
    《落日》教案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话题作文指导:月亮的联想--漫谈中…
    《听听那冷雨》教案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4
    《亡人逸事》教案1
    《阿房宫赋》教案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2
    《边城》教案2
    《祝福》教案1
    《荷塘月色》教案2
    《金岳霖先生》教案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鸟啼》教案1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3
    《听听那冷雨》教案2
    《亡人逸事》教案2
    《图片两组》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
    《草莓》
    祝福教案2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7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7
    《劝学》教案6
    苏教版《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设计
    苏教版《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设计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课堂实录
    《劝学》教案1
    《劝学》教案2
    《劝学》教案3
    《劝学》教案4
    扩展语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3
    《劝学》教案8
    《劝学》教案9
    《劝学》教案10
    《劝学》教案11
    《劝学》教案13
    《劝学》教案12
    《劝学》教案15
    《劝学》教案14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3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2
    《劝学》教案5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4
    《赤壁赋》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1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1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
    《师说》教案1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2(第二…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8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1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
    《我的四季》教案1
    《我的五样》教案1
    《我心归去》教案1
    《乡土情结》教案1
    《西地平线上》教案1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01教案
    向青春举杯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02(第二课…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7
    江南的冬景教案16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6
    《落日》教案2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2
    《我的四季》教案2
    《我的五样》教案2
    《我的五样》教案2
    江南的冬景教案10
    江南的冬景教案11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江南的冬景教案13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01
    江南的冬景教案15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5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江南的冬景教案17
    江南的冬景教学实录
    江南的冬景教案18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4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5
    《师说》教案3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6
    江南的冬景教案14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9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1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0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3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4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5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3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