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于老,最后请您谈谈,拥有现代文明的中国乃至亚 洲,如何走向世界?
于光远:20世纪的亚洲,在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的亚洲这条 道路上前进了很大的一步。我认为21世纪应该在这条道路上继 续前进。我的基本思路是,亚洲在当代世界文明发展上原来是 后进的国家,因此努力把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掌握到手应该是主 要的任务。而且应该认识到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不要轻易地说 什么在不长的时间内原先是亚洲落后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发达的 国家间的差距可以缩小这样的话。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即便是 发达的亚洲国家的日本,它和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还存在着 不小的差距。由于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时间 还很短,掌握市场经济文化这件事要特别使劲。在中国应该发 展怎样的文明的问题上,我认为对民族文明传统的虚无主义和 对外来文明的排斥都是不可取的。吸收现成的东西与从事一种 新的创造相比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时间要少得多。但是一切 文明本来就是人类的“创造物”。“创造”这两个字还是应该 得到优先的倡导。在吸收外来文明方面,亚洲国家——主要是 东亚各国,有非常好的传统,同时在发挥创造力方面也有非常 好的传统。我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我们这种优良传统——有很 强的创造力。
总之,亚洲的文明必须是现代化的文明,因而亚洲要吸取 学习世界上进步的文明。同时亚洲的文明也会以其特殊的传统、 特有的创造来丰富世界的文明。
于光远是谁?于光远背景详细资料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刚刚在“国际城市论坛2013年年会”上透露,经济学家于光远今晨去世。
于光远,男,生于1915年7月5日,上海市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1978年兼任马列所第一任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和理论宣传处处长。1964年至1982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曾任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于光远代表著作有:《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与柴树藩、彭平合著,1942年、延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人民出版社,1954年5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人民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1980—2001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8月)、《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札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92年8月)、《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8年再版)等。1993年起,开始出版随笔散文,有《古稀手记》、《窗外的石榴花》、《碎思录》、《文革中的我》等。主要译著:《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
于光远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如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中国率先发起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他是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学者之一;他也是较早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者之一;他曾亲自参与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件起草;2008年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他被评选为“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30年30人”之一。
此外,于光远还对我国诸多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自然辩证法、国土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学、未来学、休闲学等。在伪科学甚嚣尘上时,他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对制止伪科学的泛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光远简历:
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于2013年9月26日凌晨3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7岁。于光远,1915年7月5日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姓郁,名锺正,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78年兼任马列所第一任所长。著名经济学家。
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担任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学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中国太平洋学会等团体的理事长或会长。
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兼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
1948~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
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
2000年担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名誉院长等职。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