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T >> tao >> 陶渊明 >> 正文

 

智者不朽——由儒、道文化浅析陶渊明性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代伟人豪杰辈出。泛黄的史册并没能掩盖掉智者的光芒。从晋朝走出来的陶渊明向来都是我国最受推崇的历史人物之一。作为诗人,他的诗作有其自身独特的为后人所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种人格楷模,他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他以他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构筑起来的一个崭新的审美境界,无论在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审美理想诸方面都对后世文人阶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贯穿陶渊明思想体系的两大文化源头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本文将试从这两个文化源头浅析陶渊明的性格。
  高洁旷达,灵智早悟。这是陶渊明性格的一大特点。当然,这一性格特点的形成有其自身的促成因素和演变轨迹。
  作为没落封建官僚主义家庭的后代,陶渊明自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儒家思想的教育。青壮年时期他尊奉孔子“进德修业”的教诲,积极入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志。《拟古》诗“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正是借少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此外,虽然家道没落,陶渊明并不自以为是寒门,相反他对祖辈的公德是十分看重甚至有意标榜的。在《命子》诗中,他历数陶门先世的功德,远推至上古的陶唐氏,直至官至长沙公,“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曾祖陶侃,“寄迹风云”的父亲。这表明他正是从家族荣耀角度来考虑人生出处的问题的。但是,东晋末年以来社会一直处于黑暗之中,统治者争权夺利,你砍我杀,不顾国土沦丧,民生疾苦;官场中嫉贤妒能,贪婪成风;士大夫浮华竟奔,廉耻扫地。陶渊明要实现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但陶渊明还是有几次出仕又几次辞官,直至辞彭泽令才与仕途最后决裂的经历。虽然他在诗作中称出仕乃是出于物质生活需要,但由此仍可见他有实现政治抱负的向往,有以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改造社会安定的自信,他的性格中也不乏天真,倔执的一面。可以说,出仕与归田中陶渊明的心情是痛苦的,一方面是强烈的政治理想,一方面是保全人格,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最终,他思想中“立身行己有严正”的思想还是占了上风。高洁旷达还是他性格的主流。
  当然,陶渊明高洁早悟的形成并非单纯由儒家文化所决定。魏晋以来玄学盛行,受祖先高旷性格影响,他很容易接受道家思想,又长期生活在宁静的田园环境中,养成了“爱好闲静,不慕荣利”的性情。自然赋予人一种率真的豁达,一种任性而性的真胸怀,一种超然物外的真勇气,在吸引人的同时它又包容人,给人以精神上的真归宿。可以说,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同“修身”的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地形成了陶渊明高洁旷达的性格,也促成了他的灵智早悟、真正归隐。
  闲适自得,淡泊超然。这是陶渊明性格的另一大特点,与他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同样与儒、道思想有关。
  归隐之后,陶渊明躬耕自资,息绝交游,期待以“固穷节”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并力求在这种“固穷”中营造、寻求闲适自得。“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亲戚之爱与琴书之趣成为陶渊明人生快乐的两大来源。“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他把血亲之爱推及邻居、乡人、朋友、甚至奴仆,把儒家的“仁”、“善”发展为对建立人与人之间和睦、亲善关系的追求并身体力行地实现着他这方面的情感追求。有“稚子候门,童仆欢迎”的家庭,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文友;有“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邻居;有“披共往来”,“但道桑麻长”的乡人,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欢悦;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忘忧。正是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使得陶渊明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能保持闲适自得、恬淡平和的心境。
  能够在简朴平淡的田园生活中,寻求超然心远的诗意境界,领悟返朴归真的意趣,又能以孔子“固穷”的节操和贫士的典范作为道德完善、内心自得的依据,这种名士风度是独特的,是在看贯了乱与篡,厌倦了功与名后的超智。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个体修养境界,一个知识丰盈、情趣浪漫、意绪自得、可与功名利禄相抗衡的精神世界。更是老庄思想中“顺应自然”、“无限”、“法天贵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凸现。把奥妙高深的玄理外化为可实践的,可为后人所仿效的简单平淡生活上,并于这种自我营造的意趣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意识的实现,这于陶渊明是第一人,更足见其智与韧。受玄风影响,高谈玄理、以“穷”为德、以“归隐”为雅一直只晋末士大夫阶层的风尚,但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俗雅,无法真正抛弃富贵繁华,陶渊明之于他们更多了很多为后人称道的自身体现出来的气概,那是一种坚韧的意志,一种崇高的精神。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正如让文化之间真正挈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徒然一样,文化之间的碰撞是一种必然。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虽然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很好地把儒道文化统一于心灵,但依然无法避免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带给他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生死、穷达等人生问题的困惑上,而正是这种外在的困惑折射出他性格的最复杂矛盾的一面,即清醒地彷徨着、徘徊地理智着。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感时伤叹历来是文人咏吟之题,陶渊明自不例外。归隐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那种“感吾生之行休”的意识更加强烈了,回忆“少壮时”总不免心有所憾所叹。他既珍惜自我营造的每一个闲适自得片段,又不免思考“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因此对于生死他就有了自己的困惑与最终的独见。“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运生会归尽”,死是必然那么儒家追求声名的不朽就也是一种徒然了,“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可以说,在对待生死问题上陶渊明更倾向于道家,闲适自得、任性使行正是他采取的道家式达观。
  但是,虽然以死的必然来否定荣辱,陶渊明并没有放弃“立善”、“修业”、“固穷节”的追求。他写《感时不遇赋》抒发生不逢时、贤者不遇的悲愤,表达对现实的绝望与抗议,他怀疑自己“立善”、“固穷”的实际意义,达者依然富贵,穷者依然潦倒,陶渊明对人世、对天道是质疑的。他虽归隐却依然“结庐人境”,他闲适却依然激动,他思考却依然困惑,可以说,陶渊明是既醒着又是醉着的。道家给了他解脱的方向,儒家给了他解脱的方式,揣着沉醉的心,陶渊明独醒地走过自我肯定的一生。
  高洁旷答,闲适自得,困惑矛盾,这三个方面虽不足以概括陶渊明性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陶渊明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智者不朽——由儒、道文化浅析陶渊明性格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陶渊明
    隐逸诗人陶渊明的成就及对唐宋诗坛的
    【生平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妻“与其同志”说献疑
    陶渊明不折腰
    田园诗人陶渊明和他的诗
    误入红尘若许年——陶渊明
    陶渊明文集2
    浅析陶渊明偶像的形成原因
    陶渊明文集3
    陶渊明的诗酒人生
    田园生活的代表人物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误读了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文集1
    陶渊明简介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并诗)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
    诗雄千秋:屈原,陶渊明
    一座默默无声的最高峰——陶渊明
    《中华文摘》文章:假如陶渊明活到今
    德安: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 共探陶渊明
    陶渊明的幸福生活:四十年隐逸一派自
    生有红颜死得知己 陶渊明的幸运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
    品中国文人 陶渊明1
    我看陶渊明
    品中国文人 陶渊明2
    浅谈陶渊明散文
    隐逸诗人陶渊明的成就及对唐宋诗坛的
    陶渊明寄情山水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纪念馆
    陶渊明——一个厌世却终不能弃世的矛
    浅谈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
    从儒家到道家,谈陶渊明的处世思想变迁
    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君子固穷隐田园 豪华落尽见真淳--从《
    爱好人生者:陶渊明
    论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人生境界
    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桃源洞入口确定千古之谜揭晓
    陶渊明 向人性的深度开掘
    陶渊明与桃花源
    散文:归去来兮陶渊明
    解读陶渊明的障眼法
    陶渊明的妻子不贤惠?
    陶渊明的另一面
    名人成长故事--陶渊明写诗教子
    中国士人的宗教:陶渊明诗(徐成田)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的香艳文字
    陶渊明:南山种豆
    陶渊明:困境中的坚守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陶渊明
    陶渊明出书之遭遇
    陶渊明妙联明志
    陶渊明离普通人有多远
    龚敏迪:陶渊明心底的沧海桑田
    (散文)陶渊明辞职的猜想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