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陶渊明是个很可悲的人。
此人八岁丧父,跟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在没有男人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性格上多少都会尤柔孱弱,做事缺乏男人应有的魄力和勇气。是的没错,很明显这点我们从其一生可以看到,这是造成陶渊明悲剧的一个原因。
十二岁时很不幸他母亲也死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外祖父家中生活。他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藏书甚丰,陶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受高等教育。我们知道,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便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在陶渊明所处的两晋时代更是如此。在孟嘉家里,陶渊明遍阅儒道典籍,这造成了他信仰的不唯一,他的骨子里“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理念正是儒道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信仰的矛盾,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一生四次入仕,五度辞官,前后可谓曲折至极。廿九岁那年做了江州祭酒,后来因为庶族出身,接受不了仕族鄙视的目光愤而次官,后又做了个主簿,又辞。后又因家境困难遂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不久知桓玄有反意,不愿同流合污又辞官。后桓玄果然废晋帝,大将刘裕起兵讨逆,他又奔之刘裕门下做参军,刘裕灭桓玄后他着实高兴了一阵子,熟料刘裕为剪除异己杀人较多,他看不下去再度辞官,这已经是四辞了。但这年秋天他又出来做了彭泽县县长,不久终因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而彻底退出官场,时年四十一岁,十三年光阴也在做官的屡战屡败中逝去。
试想,如果陶渊明有项羽的“彼将取而代之”或刘邦的“大丈夫生当如斯”的魄力的话他会有这样窝囊的人生么?不要觉得他辞官后就是开明的、伟大的。说白了,辞官后的陶渊明就是庐山脚底下的一个农民,只是这个农民和其他农民不同的是他认识字,会写点诗,还有就是不下地劳动整天种菊花把玩。而且,这是一个可怕的酒鬼,有一次他饿地几天没吃饭,一名昔日好友今日太守来看望他他竟然不能下床迎接。该朋友临走之际怜其拮据送钱两万,朋友前脚刚走这家伙后脚就把两万钱全部送进酒馆存了起来,这到好,这次喝不完还有下次,累积嘛~!
很不幸的是不久后一场大火烧光了他仅有的四壁,怎么办?老婆和孩子还要吃饭啊,再坚持文人清高就得饿肚子,没办法,为了活命他不得不亲自下地劳作。这就是我们的专家学者所说的他积极参与人民劳动的原型,其实一切都是被动的,由不得他。
我大概浏览了一些学者对陶渊明的评价,觉得还是梁启超说的最好:“陶渊明性格上孤芳自赏、柔弱多惭”,基本就是这样子的吧,当然,现在陶学的研究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标新立异,很多人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上去的也未尝不多见,譬如说我看到袁行霈先生的评价说陶渊明的诗歌里表现了高度的哲学思想并用诗歌的形式对其人生做了高度的哲学结论。我就纳闷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几乎所有思想家的著述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说是哲学思想而并不是哲学结论,还更何况你陶渊明才是个写诗的。你说是哲学结论,那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哪里?做学问是要做新,但马屁拍到这个份上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记得韩寒说他有一次收到了某读者的来信,里边是张该读者学校的语文试卷,阅读题竟然是韩寒的《求医》,他认真地做了一遍,结果跟标准答案一对,八个题他错了五个。他就纳闷了,怎么自己的文章自己还做错?问题在哪里?就在出题的人强加的东西,比如说有某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什么,其实就韩寒自己说的话一样,他写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自己写这句话的时候还加进去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一样,我想陶渊明先生写诗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自己的会用诗歌的形式总结出自己的人生的高度的哲学结论吧?
对与他的诗歌,说的人太多了我也就不再扰舌了,不过我这里比较同意一种说法,那就是“陶渊明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谢灵运开始了一个诗歌时代”,因为在谢灵运前诗歌均以写意为主,在谢灵运手里,诗歌开始摹状为主写意为属了,这个不必赘述,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在结束诗歌的写意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田园诗歌的这个流派,可以说,这个人是站在中国古代诗歌承前启后的交叉点上,而他的诗之所以这么受重视我想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对于他的思想,众说纷纭,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源于儒家、或源于道家、源于佛家之类的简单概括,也不满足于“援儒入道“、“外儒内道“、“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净化“之类的抽象总结。似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人为了创新什么能扯的都车上了管他有无牵连或者只有一丝若有若物的牵连。去掉政治上的、文化上的、社会上的困扰因素,脱下裤子看陶渊明,我觉得应该是:自恋孱弱的多重信仰的文化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