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像]
[《陶渊明集》书影]
[归去来兮帖 明 沈度]
[陶渊明诗意屏(之一) 清 戴本孝]
此屏十二条写陶渊明诗意或表现清青壮丽的崇山峻岭飞瀑流泉或表现疏朗秀致的小桥流水山林人家.设包者清雅芳润水墨者烟润在道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每条均韦陶片一首并自题作解。
[桃花源]
清静无为的思想在陶渊明笔下便成了一处一绝圣弃智自然和谐的“桃花源。桃花源成了老庄政治哲学的现实建构也成了历代政治家们疲累之余的休息场所图为湖南桃源县传说中的“桃花源遗址”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少年时代就处于贫困的生活中。但因家教优良,他自幼便读了许多诗书、杂书,有《老子》、《庄子》、“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小说等等。少年时的陶渊明爱好广泛,时而沉润于山野,时而醉心于琴书。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年方28岁的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反映了他早年入仕之前的个性风貌。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即从他的29岁至41岁,为陶渊明的入仕时期。在门年时仕时隐的生活中,陶渊明写作了很多的诗歌和散文,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归去来兮辞》则是陶渊明最后与官场诀别的辞赋作品。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影响了以后许多文人的生活取向,很多人在政治抱负无以依托的时候,都转而投入自然的怀抱,寄情山水,自得其乐。
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解官归田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病故,为陶渊明的归田时期。这期间,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桃花源诗》便是其中一篇杰作。诗人通过想象,在诗中描绘了生活富裕、和平安宁的理似地——桃花源,成为后世封建社会落魄文人梦想中的向往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