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无数读书人埋头死读书、读死书,为获取功名利禄而“头悬梁,锥刺骨”,使“学问”二字沾满了铜臭味,使文人的崇高声誉横遭玷污。
大浪淘沙,沙里捡金。一批“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用软软的狼毫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层层波澜。李白“粪土万户候”的傲岸不羁风格为历代文人之楷模,而早于李白近四百年的中国山水田园诗派宗祖陶渊明以其特有的格调和朴素的语言诠释了文人应有的品质,实为后世人汲取营养之源泉。
陶渊明以“大济苍生”的人生信条出仕十三年,为了追求“真”的社会和“美”的人格,他总是和“黑暗的现实”坚决斗争,但黑暗的现实使他要求个性独立的愿望受到羁绊。当县吏告诉他应整装打扮迎见督邮时,他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亵渎,激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事小儿!”毅然拂袖而去,永远结束了仕宦生涯。其“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洒脱个性令无数文人骚客反复咏叹,绝代不息!
早年的陶渊明未尝不是雄心勃勃,壮志盈怀。他在《杂诗八首·五》中写到“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拟古九首·八》中写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这些诗句表达了陶渊明早期一种乐观,奋发的浪漫主义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可是当他步入官场之后才看清了这里的风云骤变。终于,他发誓要永远离开,回到家园,回到故土,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情领略天伦之乐和自然之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和风丽日之间,在山水云霞之中,陶冶自己不羁之魂灵!
正是经历了官场的“浊痛”,经历了一般文化居士所不曾有过的山水田园生活,涤荡着人生的瑕秽,因而陶渊明的诗、文就有一般文人所没有的朴素风格和清新内容,他所使用的语言恬淡自然,蕴含着浓郁的哲理意味,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语言。“不如归去来兮好,百世闻风只杜鹃”,就像杜鹃啼血一样呼唤着纯洁、自由,呼唤着宁静,呼唤着人性的回归。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官一身轻,自然多了一份欣慰,一份超然,而自然山水便成了另一个天堂和乐土,在这种宁静、纯美的土壤和氛围里生发出来的情愫,总是那么高洁、那么真诚,由此而产生的语言和文章透溢着清逸脱俗,超迈旷世的人格美,真正感受天人合一的至大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