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而又不得不诗酒了此一生。他是如此的痛苦!而又无奈地辞官了,离开了自己可大展才华,大展“济天下”壮志的舞台,是多么的不甘心!
4.如果他真是为谋生去做官,岂不是怀着捞钱的目的去求官的,又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何异,若果如此,陶渊明又怎会成为后世敬仰的靖节先生?
何况,如果做彭泽县令之前,还为谋生求官奔波,仅仅做了一任小官,做了八十几天彭泽县令就不做了,难道他已捞到了足够维持生计的物资了?如果是这样,他就是大贪特贪的官了。
更何况,他既未营私利而做官。辞官之后,可以耕植自给,求官之前又为何不可?
如此一看,足见陶渊明做官不为谋生,弃官不是因为思田园。“心为形役”,心应释为“为济天下而求官的本心”,而不可简单释为“意愿”。
5.《归》文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句话也可直接否定注释①“为谋生”做官的说法。
6.陶渊明隐居后有田园可耕可种,隐居前更该有田可耕可种,足可过“虽不宽裕,自课犹可”的自给生活,哪会为谋生去求官?
《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田有房,有果,可开荒,可喂鸡,在封建时代,这样的人可会饿死?
二、陶渊明巧施障眼法,故意用曲笔,瞒住当时的天下人,也瞒住了现代的读者。
1.曲笔一,《序》中说:“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亲老家贫”。让人大略一看,误认他是为谋生而去求官。其实根本不是,理由见前文。
2.曲笔二,《序》和《归园田居》等诗说归田的原因是:“田园将芜”,“性本爱丘山”,“心为形役”。
其实他归田的原因是:“于是风波未静”(《序》),“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入”,是官场污浊、黑暗,社会动乱频频让他无展才空间,是官卑职小,难酬“兼济天下”的大志,是继续做官将难保己身清白。在这种种情况下,陶渊明做官不乐,才愤而辞官。
3.曲笔三,陶渊明有很多诗写其归隐之乐。写田园美景,写乐而忘返。放下心理负担,心无所役地全身心投向大自然,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形神俱忘,看似他多么快乐,多么怡然自得,多么满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生活!
但这何尝不是他将脸埋在大自然怀中不愿正视现实的自我麻醉、自我安慰?何尝不是带泪的苦笑。这其实是他为中国人构想的“桃花源”理想。
陶氏好酒,饮酒诗也写得多,这活脱脱是一个借酒浇愁的志士形象!遥想八王之乱,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自己空有报国报民之志,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内心那种无法排遣的痛苦又哪是言语可以形容的。他饮酒是苦中作乐,更是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他饮酒其实是要抒发被压抑的感情,抒发被压抑的壮志,抒写生不逢时之叹。他根本不想隐居,却被迫隐居,他想入世为官,却被迫辞官隐退,这种人生大境遇的挫折面前,又有几人不痛苦,不悲伤?
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饮酒是隐其真实内心,写酒是寄酒为迹。古人也有这样的评注。陶氏运用障眼法,就不难理解了。
4.运用曲笔与陶渊明的个性、生活经历、处世态度有关。陶氏本性爱自然,又有长期(二十二年)的隐居生活。心胸旷达、达观、洒脱,又有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故他的诗文淡远潇洒,往往不说自己痛苦,却将痛苦一笔带过。这是他好用曲笔的原因之一。
略举几例,可知陶氏好用曲笔,将真实内心藏在文字表面,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失望藏在优美大自然,平淡优美的文字后面。但我们切不可被他的曲笔瞒过,而要解读他的障眼法,还原出真正的陶渊明来。
综上述,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注释①不妥,应删掉“为谋生”三字,变为“但家境贫寒,曾做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注释③不妥(理由见前文),可以改为:“让心(精神)被形役使。意思是出仕的本心是济天下苍生酬报国救民壮志。却因不甘被黑暗的现实、污浊的社会所左右,违背本心辞官归田。心,出仕的本心;形体,污浊的社会、黑暗的现实;役,役使,左右。”
笔者不揣冒昧,将教学中的一些看法谈出,敬请方家指正。
编辑短评:看来作者有一定的古诗文积累,就陶渊明作品条分缕析,谈得头头是道。其观点似可再斟酌,但这种勤恳的治学态度和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实有裨益于教学。(刘真福)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