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苏轼非常关心国家安危,恨不得自己穿上戎装,亲上战场,杀敌报国。一次,他去常山为密州干旱祈雨,归途中与同事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出猎,作了一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以寄托驰骋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气干云,在当时悱恻柔媚的词风中独树一帜,顿令世人耳目一新,“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苏轼自己也十分得意,特令全体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大呼过瘾,并给朋友写信,说:“进来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范,亦自成一家,呵呵!”。
在密州干了两年后,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年)被调往徐州。他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45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徐州全城一片惶恐。在这危急关头,他爬上城门,站在城头,对着满城市民,大声说:“只要我苏轼在此,就决不允许大水冲垮徐州城!”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他组织军民抗洪抢险,亲荷畚锸,布衣草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终于获得抗洪保城的巨大成功。大水过后,他继续组织民众筑堤,以便“筑堤防水,利在百世”,还在城东建筑了一座十丈高的“黄楼”。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说”,黄色为土,土能克水。果然在第二年,即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迎来了大丰收。
闲暇之际,他来到徐州的“燕子楼”,凭吊著名歌妓关盼盼。盼盼美貌多才,风情万种,是唐代张尚书的爱妾,燕子楼就是为她而建;张死后,盼盼念及旧情,独居在此十年余。然而,大诗人白居易却给盼盼来了封信,指责她“一朝身去不相随”,嫌她没有守节尽忠,盼盼只能绝食而死。苏轼夜宿燕子楼,竟梦到了盼盼,半夜醒后,感于她的孤寂身世,也感叹自己宦海飘零的惆怅,于是披衣挑灯,作了一首清丽沉婉、空灵脱俗的《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独自在月下徘徊、高歌起舞数遍后,才上床入睡。过了几日,他兴冲冲地宴请朋友,准备赏析本词,朋友却不屑一顾:“有啥希奇!徐州满城都传唱《永遇乐 明月如霜》!”
苏轼大吃一惊,细细一追究,源头来自一个巡逻的老兵。
老兵显然对自己的行径感到十分得意,见了苏轼,还笑呵呵地说:“小人也是懂得一些音律的,那天夜宿燕子楼,半夜听到有人唱这首词,就悄悄地记下来,再向大伙儿传唱!嘿嘿,我也不知道是谁唱的,想必是神仙罢!”
苏轼也是哈哈大笑,喜滋滋地想道:“如能长期呆在这里,我一定会快活得成仙了……”
但一年多后,他不仅没有“成仙”,还差点“成鬼”了:“乌台诗案”爆发,他被逮入狱;受尽100多天的拷打严审后,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刚到黄州,没有薪俸。“衣食住行”这些他从不关心的琐碎之事,都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痛大事。由于没有住所,他只得暂居在“定惠院”寺庙里,和僧人们挤在一起吃饭喝汤,而一家老小几十口人,还安置在筠州苏辙那里,靠着苏辙微薄的收入拉扯着生活,无法来与他相聚。
一天晚上,凉风拂面,一钩残月斜挂在疏浅的梧桐梢。他走出定惠院,重重吁了口气,无意中一暼,竟见有一只孤鸿也在月光下徘徊,在远处花汀湖水中,还倒映着弯月和浮云的影子。
他悄立湖畔,清风拂身,冷月照影,惆怅无限,自觉一生从未如此刻这般寂寞凄凉。
他天生爱好热闹,喜欢呼朋引类,诗酒作乐,过去数月被囚于监狱,孤身一人那是当然之理。然而此刻身得自由,却仍是孤零零地,只得将那只孤鸿引为知己,倾诉孤苦之情。
于是,就有了这首孤寂清冷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个月后,他迁居到临皋亭,居住条件有了好转,但他依然孤独寂寞、凄凉自伤。当年的中秋佳节,他对着圆月,自觉如同游魂野鬼,陡然间心头一阵酸楚,就作了一首《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