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我所欣赏者不过庄子、苏轼而已。不仅因其的文学地位、文学水平屈指可数,更是钦佩他们的为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是宋朝人(1037-1101)。别号东坡,是北宋四川眉山县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但苏轼反对。为此,他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处做官。后又降职到黄州,闲居多年。宋哲宗时期,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苏轼又不完全同意废除新法,遭到旧党排斥。等到新党再次得势,他以60岁的高龄又被流放到广东的偏远地区,直到临死那年才回到常州。
苏轼的成就:
苏轼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其在诗词、美学、散文、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达到了其当时所在年代的顶峰。
词上,苏轼一改前人委靡不振的词风,笔力雄健,气势开阔,继承了柳永对词的改良,开阔了词的意境,从个人的小范围扩展到国家的兴衰,给辛弃疾等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座下的苏门四学士,更是衬托了苏轼的不凡。
苏轼的词广为流传的很多,但让大家想到苏轼就想到的词当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的豪情贯穿整篇,读之令人热血喷涌,建功立业之雄心不禁勃发。虽有华发早生的感慨,仍难掩雄姿英发。而那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出,仲秋之词俱废。可以说是众弦俱寂,它是唯一的华美乐章。苏子此词写得清旷无比,情景交融,堪称千古绝唱。苏轼在其他的词创作内容上很宽,入大家熟知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把作者那种从容、洒脱的人生态度展现无遗。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那笑对挫折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苏轼和他的妻子感情笃深,所以悼亡也写得情真意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孤坟千里无处话凄凉。这篇词也能看出苏轼至真至性的方面。苏轼还有一些轻快的词作,象花褪残红青杏小等,写得非常清朴,读之却余味犹香。
苏轼的诗虽然达到了宋诗的顶峰,但宋诗与唐诗很难相比,只有些哲理诗还行。象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他的我也就能想起,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了。
宋朝的书法也继承了唐朝并进行了发展。其突出代表就是宋四家:苏黄米蔡。个人认为米芾是成就最高的。苏轼因其起伏的宦海生涯,形成了顿挫沉着、笔挟风云的风格;又因其性情旷达,襟怀宽广,反映到书法中,形成了“端波杂流利,刚健含婀娜”的笔势。苏轼具体的书法特色为:
1、源于隶法,取其风神
苏轼的字多为扁方,对汉隶的临习与研究功力尤深。
2、用笔厚重,取法颜书
苏轼的笔法厚重劲健,取颜真卿笔意,杂以李北海,兼得五代杨凝式风韵。苏轼曾自称“余书如绵裹铁”,这便是内刚外柔,融会雄伟与轻逸于一体中。
3、苏轼论书
苏轼在书法上有自己的理论。他主张:“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为尝庄语,而辄放言,是无道也。”他认为真书是行草的基础,所以他始终没达到挥洒自如的草书。苏轼对书法的结体也有自己的见解:“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紧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执笔方面苏轼主张“把笔无定法,要使宽无虚”。
4、书法作品
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黄州寒食帖》等。
苏轼的绘画水平也很高,主要体现在画竹上。古代文人都喜欢画竹子体现自己的高洁品质。米芾《画史》说: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枯木怪石图》简洁明了的画面上,怪石盘踞左下角,石后冒出几枝竹叶,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盘折,气势雄强, “怪怪奇奇”,于笔意盘旋之中,凝聚成一团耿耿不平之气,更有一股浩然气脉,由石而树、由树干而树梢,扭曲盘结。直冲昊天。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苏轼曾自题其画云: “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错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足以说明其抒写胸臆之情。苏轼作画,固然重视抒发情感,但并不忽视形式技巧。他曾自谓: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 快也。” “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回头再观此图:枯木用笔迅疾、取势不惑,画心枯淡盘旋,墨色变化多端。运用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作为艺术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倡导“士夫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