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杂说四》一文讲的是同一道理:“马之千里才,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上述诗文,都是借马喻才,阐明识才、育才、用才的道理。
一句话,并非世无良才,关键在于当政者是否采取了科学的方法与正确的态度。
二
上文讲了一些良马虽具奇材异质,且有千里之志,但因无人识拔而遭致摧挫困顿的情况。《马诗》第六首就着这个题目作文章,着意刻画了千里马骨立毛残、鬣焦发断的衰惫之态: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首句写马饥饿困顿,瘦骨突露,错乱不齐的状态;次句写马瘦毛长,粗毛支起;第三句写马颈部的毛灰败如焦;末句写麻绳勒着马头,额上的发毛都被磨断了。写马的憔悴可怜,意在说明坎坷不遇的才智之士正复如此。
如果说,这一首诗写的是骏马的落拓之态,那么第九首则是进一步揭示落拓的原因: 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通首是说,深识龙性的 叔已经距离现在很久远了,如今再没有掌握养龙术的人了。你看,夜深时节严霜压栈,骏骨被寒风吹得 痛欲折,这里的龙马、骏骨都是讲的贤才,也是李贺自喻,而喻叔则是识才、爱才的伯乐之喻。伯乐死后,骏马因无人赏识而憔悴不堪,这正和俊逸之材不获知遇而困顿风霜是一样的。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那种凡马却得时逢春,气派得很,且看《马诗》第十四首: 香 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前两句说,赤罗新帕覆盖在凡马锦鞍上,龙麟精细地雕在铜镫上;后两句写凡马的骄矜得意,昂首四顾,在它看来,世间是不会有困顿失意之事的。这是借刻画凡马踌躇满志、自鸣得意来反衬贤才的风尘憔悴,遭际不偶。两相对映,颇富感染力。同时,借以讽刺那班侥幸得志的势利小人。据《剧谈录》记载,元稹明经擢第后,曾欣然拜访李贺。李贺素来看不起他的夤缘趋附,得意忘形,因而拒不接见。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首诗正是讽刺这一类人物的。
三
李贺自伤不遇,而且鄙视那些侥幸乘时的势利小人。但就他的本意来看,还是盼望能够有机会一展所长,酬其夙愿的。
《马诗》第七首借马自喻,充分反映了这种心情: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大意是说,西王母、东王公那里即将酒阑宴罢了。君王倘若要想效仿穆天子那样及时赴宴,那就非得有日行三万里的八骏替代拽车辕不可。李贺在这里以神骏自喻,说明当今君主要想治理天下,就应设法找到并起用八骏那样的治国贤才。
《马诗》第十二首表达了那种锐身自任,希冀一展所长的愿望: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诗人描绘出一匹幼稚可爱的良驹形象:批竹般的双耳刚刚攒聚在额上,毛色初成也还不够鲜明。可是,望去已经知道这是一匹稀世的骏马。将来冲锋搅阵,一定能够帮助将军建功立业的。诗人以良驹比喻自己的年少新进,初露头角,说明人们还没能看到他的真正本事;但后生可畏,将来一旦有机会致身朝廷,辅佐君相,其前程正未可限量哩。
诗人高自期许,踔厉风发,这种精神状态正同他在另外两篇诗作中讲的“更容一夜抽千尺”、“少年心事当拿云”是相互一致的。
《马诗》第十五首写道: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这里借用《管子》一书中“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的典故,说明贤才伏处草野之中,不遇识者;即使智勇绝伦,雄略盖世,也无从得以施展。而一朝得遇明主识拔,出乎沟陇之间,则可以建功立业,大展奇才,象拂云掠电的神骏一般,令人刮目相看。在《马诗》第五首中,诗人这样描写千里马的心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
诗人说,如果得获知遇,我将在那白沙似雪的安边朔漠之间,在那燕然山一钩新月之下,戴着金线编成的络头,趁着气爽天高的清秋,在疆场上纵横驰骋一番。这里充满着翘盼知遇,以期一展所长的壮志豪情。
四
李贺作为一个壮怀激烈的青年,尽管被排斥压抑在一个“臣妾气态间,惟欲奉箕帚”的无聊职位上,但开始时还是抱着用世的希望的。后来眼看着种种叫人气愤、忧虑的世事,他逐渐感到灰心失望了。这种心情也充分反映在他的《马诗》里。且看第十一首: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上下两联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赏赐宫人的内马,则银鞍垫上镶着麒麟,极尽装饰之美;而负重致远的千里马,则风尘蹭蹬,白汗交流,根本无人怜恤。这正象孟尝君所说的“后宫蹈绮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馀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世事的不公平,竟至于此!这种重女色而轻视人才的腐败现象,反映在诗人的笔下,正自有无限的悲慨。
《马诗》第十七首写了另外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白铁锉青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