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 楼
|
一 要知道,我生长的这个小山城曾经在60年代是多么的辉煌,有“小香港”之称。因为环绕着山城的那一条江水,它一直流向香港,只要一夜时间,船只就可以从这里出发而停靠在花花世界的码头了。那个时候,许多内地到香港的船只都要在我们这里转个弯。所以这里的人,梦想要比内地很多地方的人都要多,都要早。尤其是我的父母一辈,他们很早就向往着上游,很早就喝精致的红茶兑牛奶,很快就穿上那种尚属英国殖民地的城市流行的T恤,上面印着邓丽君的笑容以及看不懂的英文,满街满巷传唱的都是粤语歌,更因为这里的人讲的也是粤方言,所以会更加有优越感,也自认自己是“小香港人”了。 改革开放说实在对这里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更多的港口开放了,更多的海湾以更丰富更顺畅的航道夺走了这里的优势。我的父母,到今天,还一直念念不忘,那会儿啊,嘿,江面上密密麻麻的客船货船,跟今天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堵在码头上,等吧,反正没有别的路可走,那些鸣笛声,到夜间还歇不下。码头上的搬运工,外来的好,本地的好,都有钱得不行,叫他去干别的活,他还不愿意呢。父母当年的工作也是令人艳羡的—— 码头仓库管理员,那时候的货物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堆下去,要排号来等位置上岸,我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拿着顺序牌,穿梭在岸边一艘又一艘大轮船上,回来的时候,满袋满手的都是吃的玩的好东西,多神气啊。 那个百舸争流的时代过去了,留给这个城市的,是一些美人迟暮的伤害。重山包围下的小城,爬起山坡来就比同时期的城市都呆滞和缓慢,就像一个打惯水战的老兵要在陆战上取胜的困难。港口的地盘很多被租了出去,盖娱乐城、盖沐足廊、盖西餐厅……陆地拥挤了,河道像一个妇人松弛的发肤,流淌是多余的运动。 要说这个山城还能因为水而出名的,就是每年一次的洪水侵袭,总是招引来不少中央、省政府领导人来视察、救灾,像个小病孩喜欢躺在床上,用疾病来引起大人的注意。 大概6、7月左右,人们就会自觉地作好搬家的准备,当然指的是那些住在河边以及楼层低的住家。洪峰一年一年在城市里划下警戒线,如果仔细看看,这里的楼房外墙上多数都有水浸湮过的痕迹。像我家这类房子,在这个城市已经拆了不少,但还是占据了主要建筑风格。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房,有着高高的两条腿,粤方言称为“骑楼”,据说从前,在这里,遇到下雨,都不用打伞,那些高高密密的骑楼,一直可以挡着人过街穿巷。这也是父母嘴里的60、70年代的好光景。骑楼上的大木门,是用木栓的,门上还雕龙画凤,里头大堂可以让路人看进去,那些年头,睡觉都不用关门,“穿堂风”很凉爽地吹着迷糊了的人,大人小孩安安乐乐。等到涨水的时候,人们就从容地取出备用小船,扎系在骑楼“腿”上二楼窗口边上一个固定的铁环上。摇着小船走平日走过的地方,照旧生活得那么从容,除了物价会涨,除了街没法逛以外,人们一点也不在意水。有兴致的还可以串门,摇着船,到了,就把船系在铁环上,从二楼窗口爬备用竹梯而下。所以,铁环在这个时候,就被主人涂抹上各种醒目的颜色,是方便来人准确靠岸的,那是主人给来客的一个招呼。 我生活在这样的老房里,睡的是阁楼,床上的一扇花窗,看出去,就是骑楼外的小街,花窗侧外墙上,就是那只长着锈的铁环。我曾经希望它能发出声音,尤其在刮风的时候,像风铃一样。可是,它永远不会,因为它很厚实,贴在老墙上,一直在等待一年一度的粉刷。记事开始,我就睡在暗淡的阁楼,和墙外的那只老环一起等待,天黑等天亮,夏天等冬天。 现在,我等小军。 二 我觉得我和小军是天造地设的。 高中的时候,他爱发呆我爱笑,一群女生图新鲜加入文学社听他读新写的诗,听着听着,因为7月的到来,最后就只剩下我一个还在傻听,高考我们双双落榜;现在,我在一间茶楼推着蒸笼车卖烧卖,小军在空调安装维修店帮叔父当下手。 班上的同学还没有离开小城到新大学校园报到,我们就迅速地恋爱了。我们确定关系的时候,就是在我的小阁楼里。在此之前,小军从来没有拉过我的手,可是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陌生,我确切地计算了一下,从听他读诗到今天,我已经认识他有30个月了,30个月可以怀三次孕了。我这样的运算方式是不是有些唐突?可是我当时真的是这么想的,小军睡着在我身边,花窗里透进的是盛夏的阳光,窗棂的影子在我白皙的肚皮上,就像小军刚才的手一样,一道一道地抚摩我。我就是想给他生个小男孩,我想尽快在我的同学们都欢天喜地地踏入她们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的同时,我也能够以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直接成人。 空气里弥漫着酸笋紫苏的味道。在这个午后,这种味道才在我的生活里凸显出来。 我们这个小城,有一种传统的“骑楼小吃”,一个煤炉一个锅,几个小碗几张小椅,就构成了这种几步一档的田螺摊。别看这些简单的行头,却能够做出这里主要风味。要是在晚上,随便走进哪一条骑楼,都能够看到一撮一撮的人,或坐或蹲在煤炉边的小矮桌周围,在小碗里用手捏出一颗颗拇指般大的田螺,撅起嘴,先往螺屁股使劲一吮,接着螺口一吸一拉,嘴里的内容包括:螺掩子、螺肉、花椒粒和汤汁,吐出螺掩子、花椒粒以及最关键的是要用门牙断掉螺肉的后半截,那是田螺的下半身。别看程序复杂,这里的人,像北方人磕“毛磕”一样飞快,娴熟,不出错。等到小碗里只剩下浓黑的汤了,再用牙签打探一翻,确认已经没有了,吸田螺的高潮时刻才算来临--端起碗细细把那口汤喝完。“最紧要那啖汤”。这是这里人的口头禅。要知道,这啖汤融汇了多少精华,田螺的、配料的、火候的、时光的……汤的味道成为衡量众多田螺档的唯一标准。在我的家里,常年累月,灶台上都熬着一大锅汤,每天晚饭过后,我的父母就将这些浓黑的汤过一些到小锅里,然后加入刷干净并用钳子钳掉了屁股的小田螺,放到一个小炉子上,门口的田螺档就支起来了。自从我的父母从港口的仓库管理工作下岗以后,这股味道就再也没有消散过。我几乎遗忘了这味道的存在。 那个午后,小军在我的身上,他刚把校园里那头及肩的长发理成板寸头,每一根头发短短直直的,正好碰到阁楼的天花板上,只要稍微一昂头,就要撞了上去。小军在完成的那一刻,很深地吸了一口气。“啊,酸笋,紫苏。”像当初[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黄咏梅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骑 楼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负一层 |
下一篇文章: 单 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