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方便面,一边在写作,我对他们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以及命运联系在一块,恰恰是他们能写出大作品来。我们还是有很大一批这样的人在执着地追求,很多年轻的写作者就在 这样的生活,对自己的写作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我可以舍弃一切朝着我的目标去奋斗”,我认为希望就在他们身上。
我们现在的氛围当中,谁都可以成为写作者,他们有这样的好机会,不像以前,投一个稿子给一个出版社或者一个杂志社一下子全 毙了可能就不干了。今天是一个写作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当他表演得最好的时候他就是最好的作家。尤其我们现在体制这么好,党和国家这么重视我们的文化和作家,给予高度的待遇,像这次茅盾奖出来以后我看到黑龙江省委、陕西省省委都对那几个获奖者高度奖励,这种奖励也是很丰厚的,我觉得对我们的文学都是极大的促进。
主持人:你怎么看当下的文坛?看现在流行的那些消费主义的作品?目前都市文学流行,私人化写作流行,却鲜见重大的现实题材的原创文艺作品诞生?你对当代作家的创作与现实较为分离的现象如何看?
何建明:关于重大的现实题材的原创文学为什么诞生得比较少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们当代的小说家出的作品很多是和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系。我曾经在几次论坛上讲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当代的小说家和诗歌散文作家(除了报告文学作家)这一块重大题材的诞生特别少,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当下的主流作家和我们崇拜的作家的生活状态几乎不在我们社会主流状态之下,所以他们不了解当下我们社会主流的重大题材的生活和现实,他们可能关在家里写一点自己孩子的事情,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写一点历史的事情,而写不出当下的,这是和他们的生活状态有着直接关系的,我认为这是我们当代文学创作的软肋,就是因为我们主流作家生活在社会边缘化的生活状态下,所以写不出人民群众、我们国家、我们时代期待的那种和时代发展、现实重大问题相对应的问题。
主持人:那在你看来该如何改善这样的现状呢?
何建明:我们一直提倡深入生活三贴近,但是我看来看去这么多年来我们有一部分作家已经进入这样的状态,但是相当多的作家还没有进入这种状态,他们还是独立地、自我地进行自我的选材,如果有名气的作家他们确实不用深入生活,不用到人民群众期待的岗位上去,他在家里自己过日子也照样可以写文章,发行量一样很大,但是读者看不到像五、六十年代的大作家写的作品,这是我感到很失望的。
但是我很期待的就是现在非专业作家,包括网络写手,他们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恰恰是他们这部分,我认为过五年十年,他们可能会写出大作品来,我对他们的期待比所谓的现在的主流作家更高,更有信心。
主持人: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你觉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有必要去追求吗?
何建明:我觉得中国作家只管写自己的作品,如果诺贝尔文学奖降到我们头上也是应该的,因为我们这么多的作家在努力地写着这么多的作品,我们中国作家是具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实际上我们先辈的作家有的是,而且是够格的,只不过是他们没有给我们评,所以我认为我们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我,我也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我的水平已经摆在这个位置了,你评不评只是给我加一个皇冠而已,评诺贝尔文学奖是作品出来以后才评的,价值早就存在了,所以认为中国的一些优秀的、成熟的作家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淡了。
优秀作家必备五种素质
主持人:那你认为优秀的作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
何建明:作家有很多种作家,如果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我认为应该具备五种素质:一是政治素质在中国这样一个讲民主、政治的作家,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具有政治家的素质,政治家考虑的问题你必须得考虑,比如报告文学当中反映一个人先进,他只是某一方面先进,并不代表他所有方面都先进,我们讲一个典型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人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很一般嘛,但是身边的人是立体地看他的,而报告文学只是写这个人比较突出的一面的。所以一个作家要具有政治家的素质,比如现在我们社会出现了好几个地方的出租车司机罢 工,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事情有很复杂的社会背景,你如果把它扩大化那可能就成了大问题了。所以一个作家要写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有政治家的意识,有些问题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要考虑全局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二就是一个思想家的素质,毫无疑问我们光当政治家是不行的,一个文学家必须要有敏锐的思想。
三是社会学家的素质,这个社会非常复杂,特别是像我们报告文学作家,要写一个城市要写一个人要了解很多很多东西,要研究社会现象。
四是要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呢?只有普通人才有普通人的情怀,对我们国家,特别是对老百姓,对我们的人民,对我们的生活要具有普通人的那种生活才可能写出当下我们的人民和群众期待的东西。
最后才是一个具有写作能力的作家,我们很多写作者,很多作家前面这几个都不考虑,一来就是我是作家,他认为“天下老子第一”,其实我认为这些作家是不成熟的,写的作品也基本上是漏洞百出,或者给了一个作家一个笔但是到处去“扫”,但是扫的地方可能就扫错了。
所以我认为一个作家就应该具备我刚才所说的这几种素质。
主持人:汶川大地震后你去四川灾区采访并出书,请你谈谈感受?
何建明:汶川大地震我去了三次,我这次回来以后写的第一部作品也才出来,是《生命第一》,这也是独立作家写出来的第一部的救灾现场的作品。在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和报刊上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