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笋芽儿一起成长 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 贾庆玉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是和课文阅读水乳交融的,而不是油水分离的;应是课文阅读中的合理引申,而不是借题发挥;也不要摆出教育者的姿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对他进行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和语文训练紧密结合。或者说,语文训练进行得越成功,思想教育也就越成功;语文训练越薄弱,思想教育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冰心先生曾打过一个比喻来说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作品好比是一盏纱灯,思想性是灯罩上的画,艺术性是里面的灯。灯越亮,画就越鲜明;灯没亮,画也就显现不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
小学语文《笋芽儿》一文,是一篇语言亲切优美的童话。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记叙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的道理。这其中的思想教育内涵,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抓住课文的特点,不失时机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一、词语──品味情感
作者常借助于文章中的字、词、句,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句在文章中常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挖掘其中深层内涵。例如:课文中“瑟缩”一词,写出了笋芽儿被吓住了,想待在泥土里。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字典,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蜷缩或抖动。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被吓着的时候吗?你会有什么反应?从而使学生明白,笋芽儿被吓住了,把身体缩成一团,颤抖着不想出去了。此时,我没有把理解词语的意思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是追问学生:笋芽儿的这一行为,这一想法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读文,思考,体会到笋芽儿害怕寒冷的外界环境,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为下文理解笋芽儿终于战胜自我,钻出地面做好铺垫。
二、段落──突现情感
对于一篇文章,作者是“情动辞发”,读者自然“披文入情”。而对于一些重点的段落,更是作者情感的血脉。例如:课文第9自然段:竹妈妈怕她冷,用衣服把她裹得紧紧的,使她连气也喘不过来。笋芽儿急得大叫:“我不怕冷,我要赶快长大。”她勇敢的脱下裹在自己身上的小衣服。在这段话中,笋芽儿急切地想快快长大,表现出她想长大的强烈愿望。而竹妈妈却阻碍她的成长,给她穿了一件又一件的小衣服,竹妈妈和笋芽儿既是课文中的主人翁,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代表,她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如今的社会中,每个家庭生活富裕,每个独生子女衣食无忧,每个父母对孩子倍加呵护,甚至溺爱,笋芽儿的成长过程正折射着孩子的成长经历,于是我抓住这个有着双重含义的段落,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从中感悟到:要想成长,必须抛开妈妈的阻碍或是溺爱,只有勇敢的面对现实,才能长大成才。
三、质疑──升华情感
当笋芽脱下一件件阻碍她长大的小衣服,把他们抛在脚下,终于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时,她站在上岗上,迎风跳起了优美的舞,自豪的喊着:“我长大了!”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笋芽儿为什么这么自豪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板书回顾了课文内容,深深的体会到:因为笋芽儿战胜了来自妈妈的阻碍,来自自身的畏惧心理,来自外界恶劣的自然环境等重重困难,终于长成了强壮的竹子,她怎能不自豪。此外,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小草弟弟的鼓励,春雨姑姑的滋润,太阳公公的照射,这么多的朋友帮助了她,关爱着她,使她终于钻出了地面,看到了美丽的世界,她怎能不自豪?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与笋芽儿同呼吸,共命运,为笋芽儿长成强壮的竹子而高兴,为笋芽儿战胜困难的精神而折服,并且联想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像小笋芽儿一样,不怕困难,勇敢长大。感情的共鸣,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拓展──陶醉情感
课文第8自然段描写了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看到的美丽景色,文中有一个省略号,我抓住教材中的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文本中的句式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课文中写道: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动着绿色的长辫,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补充说:金灿灿的迎春花笑得合不拢嘴,蝴蝶姐姐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弟弟嗡嗡的唱着歌儿,清澈的小溪水披着五彩的花衣,迈着轻快的步子前行……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着春天最美的画卷,怎不令他们沉醉其中。
五、资料──延续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收集与文本有关的课外资料,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把课堂教学引向课外。在学习《笋芽儿》一文时,学生收集了许多有关竹笋生长的常识和图片,我还从《小学语文教学》一书中找到了写《笋芽儿》一文的作者──倪树根 ,并了解了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告诫母亲不要凭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孩子有过多的担心,因而设置一些自己认为最好的,最需要的保护,而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障碍和束缚。作为孩子,如果过多依赖这种保护,就会像长不大的笋芽儿一样,永远见不着阳光。所以作者写此文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所有这些思想为我研究教材,驾驭课堂指明了方向。有了正确的导向,学生的情感才能合情合理地展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