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笋芽儿》教学设计
|
《笋芽儿》教学设计 浙江省绍兴市灵芝镇中心小学 钱小玲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3、使学生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 2、使学生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分课时教学目标〗 1、在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中,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 〖分课时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2、使学生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师引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1、谜语导入: “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 学生自由猜谜语。 (笋) 2、“你们见过竹笋吗?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 (出示笋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 3、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指导写“笋”字。 齐读课题,自由书空,并组词。 二、结合课文识字学词,认识9个字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并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 了解文章的大意,与同桌交流读书收获。 2、指导学生交流: 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字音,读字音,并相互检查字音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质疑:自学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用自己的方法写好9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 学生读帖,想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他们? 2、个别指点,练习书写“喊、呼唤、笋芽”五个字: 教师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 三个带口字旁的字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临帖,仔细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点评,适时示范写。帮助自评,总结经验: 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打等级。 4、表扬书写有进步的学生: 小组同学互评互学,各自擦掉写得汪好的字,重新写。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读准字音,在口头上为生字组新词,比比谁组得多。 2、时纠正读音。 五、拓展性学习 1、教师准备展板,把学生搜集的竹笋的资料、图片贴在教室里。 2、学生评选搜集“资料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笋芽儿》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认读生字。 2、出示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开火车”组词。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4自然段: ⑴ 重点指导春雨和雷公公呼唤的语气: 读一读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呼唤笋芽的段落,想象他们呼唤的语气一样吗? ① 春雨姑娘是怎样呼唤笋芽的?谁能试着“低声呼唤”笋芽儿? 范读──指名读──评读──练读──齐读。 提示:春姑娘的声音要柔和,语气要亲切,有“润物无声”的感觉。 ② 谁来做雷公公呼唤沉睡的笋芽儿?他和春雨姑娘的语气一样吗? 练读──挑战读──分组读──齐读。 提示: 雷公公的声音要粗重,带有鼓励。 ③ 笋芽儿苏醒时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做动作理解“揉”“伸”“撒娇”“扭”“一个劲地”“钻”等词语。 ⑵ 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前4个自然段。 2、学习第5~7自然段: ⑴ 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 ⑵ 师生共同感悟春光的美好。 读出春天的美景: 指名读。 齐读。 ⑶ 仿句训练: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你还能像书上那样说几句吗? 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 像书上那样说一说。 ⑷ 想象: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想象: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最想说什么? (可以对春雨姑娘说,也可以对雷公公说……) 3、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 你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再读感悟:你最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4、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 三、教学效果测评 1、重点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同学间相互朗读课文。 四、拓展性学习 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描写春光的句子进行归类指导。 2、学生搜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笋芽儿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笋芽儿》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笋芽儿》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笋芽儿》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