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这篇课文也正逢学校开展减少无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为此,我深入地研究教材,详细地研读了课文,和本组老师共同探讨,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共性教案。然后又结合着本班学生的特点和自己上课的风格进行了适当地修改。在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下,较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讲授。
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文通过写少年周恩来刚到东北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感到疑惑不解,后来在租界亲眼目睹洋人欺负中国人,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深刻地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誓言。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誓言吗?(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说出“中华不振”。文中有许多地方都讲到了中华不振,这是为写少年周恩来立志做的铺垫,也是课文的重点。这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容易找到,因此,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教师要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单纯的让学生学会。
二、精读细悟,读出语文味
课文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呢?我们再来读课文。“以此为向导让学生细读课文。这句导语中最为重要的是“再来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前行途中的一个岔路口,再来读课文指向朗读指导,读中感知课文;否则,就如同眼下许多语文课那样自学或不自觉地走入误区回答问题、理性分析。这一步的朗读指导有明确的目标,有多方面的功能。一是读通课文、读出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增强语感。如:“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该怎么读?“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说。你也叹口气再读感觉会怎样?二是指导阅读方法,如指导学生在听读时要“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有时要求他们拿起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三、对学生质疑重视的不够。
授课时注意了抓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理解课文,感情课文没有顾及到学生的阅读中有什么问题,他们产生什么特殊的感受,学生很少有机会质疑、表达。长此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