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为他下半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但他却永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他就是——周恩来!
2、导入课题,解题。
师:同学们,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三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被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崛起指山峰的突起。
师:中华之崛起又是指什么?
生:指中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
师:(师指课题)那课题的意思就是说——
生:为了中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而努力读书。
师:好的,带着你们预习后的感受,清晰而坚定地再读(师指课题)——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老师发现同学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习惯,那就是边读书,边在书上画记号。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记号。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多媒体显示词语:帝国主义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衣衫褴褛 疑惑不解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师:谁来读这些词语?
(指一名学生读词语。)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词吐字很清晰,听起来干脆有力。
师:恩,吐字清晰,干脆有力。
生:我觉得他读词有节奏感,听起来很舒服。
师:你们真会听,会听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得意扬扬”这个词老师还不太明白,谁能帮一下我。
生:得意扬扬就是非常得意的样子。
师:谁回忆一下,你曾经在什么时候得意扬扬过呢。
生:我爸爸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个精致的汽车模型,同学都很羡慕,我很高兴,感觉有点得意扬扬。
师:哦。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你真聪明。
师:同学们,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是我们学习语文应该有的把握能力。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充。
多媒体显示:帝国主义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衣衫褴褛 疑惑不解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1910年,东北是( )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 )、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 )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 )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 )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 )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师:大家可以试着小声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小声练填。)
师:谁愿意为大家做个示范?把这些词语填入这段话里面,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指一名学生边填边读,教师点击鼠标,括号内显示正确的词语。)
师:你填得很准确,说明你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真不简单。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
3、聚焦“中华不振”。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谁把它找出来?
生:我认为是“中华不振”这个词。
生:我也认为是“中华不振” 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师: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学生齐读词语。)
师: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
师:请带着观看短片后的感受再一起齐读这个词——
(学生有感情齐读:“中华不振”)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师:从你们读词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愤怒与无奈。那么课文中又是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词句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谁来说说,说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已经举起了手。
生:我从“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你能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会读书。
师:谁能体会出伯父当时说这句话的心情吗?
生:我觉得伯父当时说这句话时心里肯定既愤怒又无奈。
师:好的,请你带着愤怒而又无奈的心情读这句话。
(学生用愤怒而又无奈的语气读句子。)
师: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师指黑板)-----
(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师:大家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吗?
生:我从“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句话当中“闯进”这个词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而要“闯”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突出“闯进” )你能从“闯进”这个词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会思考。
师:请你们这个小组的同学齐读这句话。
(小组齐读句子。)
师: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中国人却要“闯”进去,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师指黑板)————
(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师:大家从“闯进”这个词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吗?
生:我从“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你能从租界里看不到中国人的影子这个现象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会观察。
师:请大家齐读这句话。
(全班学生齐读句子。)
师:在中国的土地上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师指黑板)——
(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师: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让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在课文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
(学生齐答 :“中华不振”。)
3、重点语段解读,深刻感受中华不振。
师: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文字许多同学都把它划下来了(多媒体显示该段话)。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1) 指名朗读,自评互评。
师:这位同学,瞧!你坐得多端正!注意力真集中!请你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
(指一名学生读,学生读得比较平淡。)
师:你能不能自我评价一下你的朗读,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读得不好,好象还没找到感觉。
师:哦!没找到感觉,没关系,第一次读都是这样的,你比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要强多了。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感到有一点愤怒。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帮她,却帮洋人,让人感到很气愤。
师:那把你感受到的愤怒心情融入这段文字,再读一次好吗?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学生再次读,读得比一次有感情。)
师:(师拍学生肩膀鼓励)有进步!
师:大家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感觉。
(学生自由读。)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又有什么感受与体会呢?
生:我感受到了围观人的愤怒和妇女的伤心。
生: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师:哦。你能从妇女悲惨的遭遇中体会到中华不振,你会感悟!
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再读读这段话。
(请一学生读,学生读得比较有感情。)
师:大家评一评,你觉她读得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她读得比较有感情,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妇女在哭诉。
生:我觉得她读出了妇女的伤心和围观人的愤怒,她的朗读深深打动了我。
生:听了她的朗读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当时的中华不振,我佩服她,要向她学习。
师:(对朗读的学生)同学们对你的评价可真高,高兴吗?
生:高兴。
师:好的,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精彩的点评,是你们给了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2)教师朗读,学生评价。
师:大家读得这么动情,评得这么真诚。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段话,老师读完后,请你们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老师配乐朗读这段话。)
师:看看谁是勇敢的孩子。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读得好就好,不好就不好。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好,听了老师的朗读我都想哭了。
师:谢谢你的称赞,你让我找到了自信。
生:我觉得老师最后一句反问的语气读得比较好,让我感受到了人们的愤怒与无奈。)
师:谢谢你的鼓励,我还要继续努力。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还不够好,妇女的伤心与围观人的愤怒读得好象还不够强烈。)
师:哦,谢谢你的提醒,你的意见我虚心接受。你这么会评价,一定很会读书。这样吧,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你来读,相信你的朗读一定会超过老师。
(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段话)
师:(师鼓掌,全体学生及听课老师鼓掌。)老师向你学习。
(3)导读激情,升华情感。
多媒体显示: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位妇女的亲人就这样活生生的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女生读。
(女生齐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男生读。
(男生齐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肝肠寸断。一起读。
(全体学生齐读。)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啊!因为——
(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4、补充材料。
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事例,大家请看。
多媒体显示:配乐朗读“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事例。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在虹口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出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并在门前挂出了歧视、侮辱中国人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了这个事例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洋人简直太猖狂了,竟然把我们华人比作狗!
师: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猖狂!
生:我想说:洋人实在太不讲理了,把我们中国人当畜生一样看!
师: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蛮不讲理!
生:我想说:这些洋人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居然把狗与中国人相提并论!
师: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
(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四、感悟立志,拓展延伸。
师: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脑海里始终忘不了一些事情: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洋人竟如此耀武扬威、横行霸道。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却没人敢伸张正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
(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师:直到有一天,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生读:为了明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生读:为了做官而读书);也有的同学说:(生读:为了挣钱而读书);还有的同学说:(生读:为了吃饭而读书)。而周恩来说──(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因为少年周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 振兴中华)
师:这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的志向(指课题,女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指课题,男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指课题,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你们想为什么而读书呢?
生:我想为祖国的富强而读书。
师:好!有志气!
生:我想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师:好!有抱负!
……
生:我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好!有志向!读书就应以此为目标(指课题,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从你们坚定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深深的浓浓的爱,古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今有你们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多媒体显示: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学生情不自禁地随音乐齐读诗歌。)
师:愿大家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