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执教者 南宁天桃小学蒋慧杰老师
一、导入,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看课题,“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兴起,振兴
师:“之”呢?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说了几次?
生:周恩来说的,说了两次。
师: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生:在一节修身课上校长提问时回答的。
师:当时的修身课就是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校长问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读文中的句子(略)
师:“诸生”就是各位学生,因时代不同,当时的人说话带有古文味儿。
师:两次回答,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
生:第一次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地回答。
师:引读:当校长问他为什么而读书时,他清晰而坚定地说:……
当校长问他为什么而读书时,他铿锵有力地说:……
师:“铿锵”这两个字是什么旁,跟什么有关?(字理教学)
生:跟金属有关。
生:跟钢铁有关。
师:那铿锵有力地说是怎样说?
生:像钢铁般坚定地说
生:像钢铁般坚硬,不可动摇地说
生:像钢铁般有力地说。
师:请你再铿锵有力地说一次。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文中有一个与“中华崛起”相反的词,请你找出来。
生:“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什么意思?
生:中华不振兴。
生:中华不振奋。
生:中华不强大。
师:昨天预习的时候,你们读完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气愤,外国人犯罪中国人却不敢说,不敢反抗。
生:我觉得悲哀,当时的中国人太软弱了。
生:我感到安慰,看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我看到了希望,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师相机板书:悲哀、气愤、难过、希望、安慰等词)
师:同学们,刚才是你们读一次课文的感受,为了加深你们的感受,请你再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到悲哀、气愤、难过?把它画下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生读书,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读句子,我看到租界热闹,而中国的地方冷清,看出当时中华不振而难过。
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中华不振”。
生:从“嘿……巡警。”看出租界热闹,租界的洋人为所欲为。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
生:热闹非凡,衣衫褴褛,耀武扬威等词
师:从这些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中国贫穷、落后。
生:中国人胆小怕事。
师:难怪周恩来的伯父叫他不要去租界。
师:你知道周恩来的伯父吗?他的伯父叫---周贻庚,当时是沈阳当地管财的小官,连他都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读课文伯父的话)从他的叹息声,也写出当时“中华不振”。
师: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生:点评:我觉得这个伯父读得太激昂了,应该是叹息。
(师生分角色再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师:我的孩子一边读一边加上了表情,从你们的一声声叹息中我看到了当时“中华不振”啊!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中华不振”?
生:被人欺负不敢反抗。
生:不敢站出来说话,不敢指责。
生:握着拳头不敢打,中国巡警都不敢说洋人。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读出怎样的感受?
生:无奈
生:难过
师: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
生: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来读。
生:谁都不敢怎么样。
师:这句话改过来,你觉得哪句更能表达这样的感受?
生:反问句
师:再把这句话读一次,把自己的情感送进去读。
师范读,生齐读
师:既然是这样,又是什么事情引发周恩来有这样的想法?
生:一个妇人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连中国的巡警都不敢说话。
师:这位妇人本想中国的巡警出来主持公道,反到遭到中国巡警的训斥,洋人哪能不耀武扬威呢?
(师板书:洋人耀武扬威,中国人备受欺凌)
生:真是生不如死啊。
师:你知道当时中国的背景吗?1840年从上海出现了第一个租界后,中国把土地无偿租给洋人,帝国主义者纷纷来瓜分中国的土地,在中国有多少个租界,你知道吗?当时在各个城市有119个外国租界,英国有7个,法国有2个,还有其他的11个国家……
师:在1868年上海滩,当时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在华租界门外都挂着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学生此时个个义愤填膺,站起来大声打抱不平。)
师:如果当时你就在那里,你想说写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用上这些词语:黑白不分、颠倒黑白、为所欲为、仗势欺人、忍气吞声、打抱不平。
(生练笔)
(由于录音笔无法使用,所做记录材料有细微遗漏,请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