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高新美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过一番思索,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使少年周恩来立下宏伟志向。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一、预习探究
1、交流资料:同学们,知道100年前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吗?课前我们已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谁来谈一谈?(生说)
2、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有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忆那段历史,感受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
你怎么理解“崛起”?(崛起就是突起的意思)
什么是“中华崛起”?还能换个词语说吗?(体会中华振兴、中华强大等 换词语理解)
你怎么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为中华的富强而读书……)
3、自由读文:读书就是为了振兴中华!中华怎么了?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认识读准生字新词,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作下标记,和同桌交流一下
二、合作交流
交流读书情况
1、生字新词
帝国主义 外国租界 巡警 妇女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灯红酒绿 吵嚷 衣衫褴褛 抱负
得意扬扬 热闹非凡 训斥 哭诉 胸怀
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谁来帮帮他?(生帮生理解个别词语)
分列指名读
谁能用一句话把每一列的三个词语连起来读?这样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感知文章大意。读课文,你体会到周恩来为什么从小就立志要“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呢?(引导生:中华不振)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1—8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生:读文)
交流读文(读相关的句子)
三、品读感悟
1、读课文的8自然段,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a、你在气谁?你在恨谁?(生:恨洋人)恨他的什么?(出示句子: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b、你又在气谁?为什么气他?(出示句子:谁知中国的巡警不但不惩处那个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通)
c、在这让人气愤的一幕中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妇女?你感到?(可怜)(板书:可怜)可那个肇事的洋人还?(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站在一旁。)多么不幸的妇女!(指名读)
d、此时你就站在他们中间,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可是你说了吗?做了吗?为什么?(他们不敢说,中华不振啊)
(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啦,从“只能”你有体会到围观中国人的?(生:无奈、悲伤……)这正是中华不振的无奈啊!读 (指名读)多无奈的中国人,多可悲的中国人。读
看到这里你感到你的?(生:无奈、悲伤……)这正是中华不振的无奈!读出你的无奈!(指名读) 可悲啊(板书)
指导朗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洋人……所以中国巡警……所以妇人只能……所以围观都……(再次读句子)
也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在外国人的公元门口贴着这样的告示牌(出示:华人和狗不得入内)
这样的告示牌让你感到?(侮辱)
再次出示自读词语,齐读。
2、假如中华崛起,洋人?(板书:假如中华崛起)中国巡警?那位妇女?我们在场的每位中国人都?
所以,在回来的路上周恩来就在想?回到学校他还在想?夜里躺在床上,他还在想?
直到修身课上魏校长一句 “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在各种回答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声音!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声音是怎么样的? (清晰而坚定) 怎样的清晰而坚定?你来读!(生读)这声音还是怎样的?(铿锵有力的)让我们再次听到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齐的最后一段)
读书就是为了振兴中华,少年时代周恩来就已经立下了如此抱负,所以周恩来在1917年赴日留学是就写下这样的诗篇(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这豪言中我们感到周恩来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仿佛看到他正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展现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如今看到神五、神六、神七的飞天,看到我们奔月梦想的成功,在祖国60年国庆庆典上,那恢宏庞大的场面,更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切让我们感到如今的中华已经?(振兴、崛起)(擦掉板书“假如”)
2、中华崛起了,振兴了,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为什么而读书呢?
相信你们一定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读书的
3、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周恩来的故事,感受伟人的抱负!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恨
中华不振 可怜 中华崛起 ……
可悲
教后反思
指导不到位
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时,显得空洞,似乎学生游离于文章之外。我觉得这主要是在于我个人还没进入角色,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再者,文章距学生生活时代较远,没有深刻的情感基础,课前资料的交流与课中情景的渲染不够,使得学生感受不深刻。
三是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没有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致使学生在交流时生疏、拖沓,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能把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训练需扎实
1、预习探究环节:要求应更加明确,检查应加强。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两个方面的目标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采用多种方式解决不理解的生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要求:根据需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该删则删,需变则变,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