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有这样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为国家呕心沥血,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却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他就是周恩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读课文,问题: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生自读课文)
2、看来同学们在预习中的收获真不小,那么词语你都会读了吗?(出示:帝国主义 铿锵有力 得意扬扬 耀武扬威 巡警 叫嚷 惩处)自由读,请一行开火车,相机指导“惩处”的“处”读三声。
3、其中哪些词语形容人说话的声音?(叫嚷 铿锵有力)什么是“铿锵有力”,(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请大家铿锵有力地读读所有词语。
4、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找同学说一说
5、指生交流
6、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三、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
(一)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前后二人一组读出感情来。
2.学生读书
3.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4.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这种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
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为什么”
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生读“那又是为什么?”
5.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二)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师: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读7、8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
2.学生:读书。
3.交流相关语句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周恩来想的这些话中看出,中国人的土地却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而“租界地”名义上是外国人来租房经商,实际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华不振”,那就不会有“租界地”这种地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这句话看出“中国不振”。因为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了“中华不振”。因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
师: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能够读出这一点(指板书),读——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
生:(齐读)“中华不振”。
是外国人租借了我们中国的土地啊!同学们,这段话让我们想了很多,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想问?
生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有的中国人却不能进去呢?
生2:为什么外国人衣冠鲜艳而整齐,但是中国人却衣衫褴褛?
生3: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的自尊在哪里?他们的脸面又在哪里呢?
生4:我想问,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的巡警局为什么不给他撑腰?他的亲人死得不是太冤了吗?
生5:我想问,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为什么这些拳头不恶狠狠地朝着那个洋人打下去呢?
生6:这些巡警本应该主持公道,但是,他们不帮助妇女也罢了,为什么还站在洋人的一边,把这个本来已经痛哭不堪的妇女又痛斥了一顿呢?
师:既然,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折磨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师: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
生齐读: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三)学习第三个故事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
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师: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总结:
1、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2、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上了解了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给大家留下作业:你知道的名人小时候的成长故事,搜集资料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不理解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中华不振 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立 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