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租界”引入,呈现上节课的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读通了课文,学习了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并从伯父的话当中,隐约了解了租界这个地方,那是:(齐读两个地方)
媒体出示:
l 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
l 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
二、再解“租界”,体会中华不振
1、承:但是关于租界的疑问却一直萦绕在12岁周恩来的脑海里,他经常想:(指名学生读)……
于是他怀着好奇心与同学一起闯进了租界,到底是不是如伯父说的那样呢?让我们自由读读7-8两段。
出示交流: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学生读完,问:你看到的租界是不是如伯父说的那样?
生说到第七段,引:那就是伯父说的――(生:)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
2、关于租界地,伯父还说了一句: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是这样吗?能否找到相关的语句?
出示交流: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学生读完,再提及伯父的话: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上节课的我们还在不停地追问大伯“那又是为什么?”此时你读懂伯父的话了吗?
引:同学们,在外国的租界里尽管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但事情已经发生,我们不要逃避,让我们一起去面对。
交流:(对这句话的指向要明确!文字变红变粗)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抓:当我们听到吵嚷声,奔了过去,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当我们挤进人群,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当我们站在人群中,你看到了什么;(齐读)
承:同学们闭上眼睛,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师范读)
抓:哭诉?什么叫哭诉?
在一声声凄惨的哭泣声中,你看她在向谁诉说着什么?
如果学生说到
说到围观的中国人:(仅抓“紧握着的拳头”,品味敢怒不敢言)
媒体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看,围观的群众是什么表现?抓“紧握着的拳头”,接:你从这一个个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到了什么?
但最终,最终点怎么样?读: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说到围观的巡警:
媒体出示: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说到巡警)是啊,他想到巡警,想到巡警能给他 能给他 能给他 (撑腰,主持公道,……),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巡警的身上,(提及:指望)
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指名读)
接:同学们,按理说,你觉得巡警应该怎么做?
(追问)过分吗?再次引发朗读……(齐读)
师:同学们,也许这位妇女的亲人就是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许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是相依为命的丈夫,可是这一切又能怎么样呢?这一切的一切在外国的租界地是又能怎么样呢?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租界又有什么认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关键词板书: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师引读一下围观的中国人:怪不得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没出来再引一下:一切的一切究其原因是 中华不振)
回击上面的文字:正因为中华不振,……
三、拓展补充,再解“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啊!!!“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能够不愤怒?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那些耀武扬威的巡警,他们,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何只一件,两件啊——(同学们,这就是发生在1868年,上海租界地的一件事……)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配乐朗读。
媒体出示: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四、读懂沉思,倾吐情感
1、引: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在沉思,他在想什么?
媒体出示:
周恩来可能在想 ,可能在想 ,还可能在想 。
打开本子写下来。
组织学生交流
承;也许他还在想,难道还让我们的中华母亲继续受这样的屈辱吗?也许他还在想,难道我们的中华民族就这样沉沦下去了吗?
引:在一节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指名读)“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指名读)“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指名读)“为挣钱而读书” (指名读)“为吃饭而读书”……
当魏校长点名让周恩来回答时,他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指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周恩来怎么回答?(点击“清晰而坚定地”)
追问:从这个清晰而坚定中你看出了什么?往里看(不知在他的心里已经说了多少遍了?清晰,坚定)再连续叫几个同学读。
你听到的仅仅是声音吗?我们听到分明是他的(决心,信念……)
接:是啊,这就是周恩来年少时的抱负――女同学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就是周恩来一生的追求的信念――男同学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就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解题:读着这个题目,现在你明白了吗?
4、补充资料:
配乐《你是这样的人》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延安的窑洞里,在山城重庆的阁楼上,在出国访问的飞机上,在临终前的病榻上,他都手不释卷地读哇,写呀。正因为如此,他去法国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胜利,建立新中国,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永远忘不了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努力下,中国重新回到了联合国的怀抱,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联合国上空。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真正崛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