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圣陶的“秘诀”──《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
叶圣陶的“秘诀”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 葛 萍 【案例】 语文课上,我教学生学习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学生很快地找到了: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我让学生读读后,问:“你喜欢这几句话吗?” 学生们都说喜欢,我又请几个同学美美地读读喜欢的部分,后又集体朗读了一遍。 时机成熟了,我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因为这几句描写得十分细致,写出了叶子的特点。” 几个学生受到了启发,一个学生说:“这些描写突出了叶子多、密的特点。” “你们是从哪些词中读懂这些特点的?” “从‘铺’和‘不留一点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多且密。” 我又问:“作者笔下的爬山虎还有别的特点吗?” 有人站起来说:“从‘一顺儿’和‘均匀’可以看出爬山虎叶子铺得整齐均匀。” 我很贪心,继续微笑着、期待地看着他们。 这时,一个学生说:“我从‘漾起波纹’也看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得很有规律。”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让学生再次朗读句子,并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突现出来。 学生读完后,我话锋一转:“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叶子写得这么好呢?”学生这下可被我问住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继而又问:“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曾学过叶圣陶的一篇美文吗?” 学生们纷纷回答:“是《荷花》” “对!还记得最美的几句吗?” 几个学生陆续站起来,背出了文中描写荷花形态和作者由荷花所联想的句子。我出示《荷花》的2、4小节,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一遍,并要求边读边想想两篇文章都写得这么好,叶圣陶到底有什么秘诀。 学生极认真地读着、思考着…… 刚读完,就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叶圣陶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经过了细致地观察。” “对呀,没有真实地、细致地观察怎么能写得这么详细、生动呢!这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一秘诀” 。 一学生又说:“我还知道叶圣陶的第二个秘诀!” 我故作惊讶地问:“哦,那第二个秘诀是什么呢?” “是想象。你看,他写荷花:看着看着,他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接着是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而写爬山虎的叶子时,他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这些都是作者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想象。” 我和学生兴奋地为他鼓起了掌。 “你们还能发现别的秘诀吗?” 大部分学生开始摇头。我卖起关子,说:“这个秘诀,叶圣陶已经告诉我了,当然也告诉你们了,不信再读读这句话”我出示了“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刚读了一遍,有同学信心十足地高举起了手。 一个学生说:“我从‘好看得很’看出作者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所以才会写得这么好。” 另一个说:“我也认为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喜爱之情来写这些植物的,这应该就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三个秘诀吧。” 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真棒,真实情感地投入的确是写作成功的决定因素。现在谁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发现的叶圣陶写作的三个秘诀。” 学生纷纷举手,一时不知叫谁好,只得改为集体回答: “一是──” “细致地观察。” “二是──” “丰富的想象。” “三是──” “真挚的情感。”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观察身边一种事物,试着写一篇情浓意真的观察日记,行吗?” “行!”同学们自信地响亮回答。 【反思】 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今天的尝试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回顾中国的语文教学历史,近点,解放后,受苏联一位语文教育“专家”的影响,我们把鲜活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抽象、干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后来,又受美国的影响,语文课也搞了许多“标准化”试题,折腾得实在不成样子。这是“高科技”污染。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一名读者,在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生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与体验,体味到文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为写作打下牢固的根基。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实事也是这样:第二天,许多学生交上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观察日记,他们把自己纯真的情感融入到视觉迥异的观察和想象中。无疑,这一节课己经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记忆中。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叶圣陶的“秘诀”──《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感悟朗读教学中的“情”──《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
下一篇文章: 文章是个圆球──《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