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P >> 爬山虎的脚 >> 正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第二小学 李晓青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⑴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⑴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4
    中学课文《故宫博物院》
    《苏州园林》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稿 2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 园林概况
    《苏 州 园 林》 说 课 稿
    《苏州园林》说课稿3
    《苏州园林》说课稿5
    《苏州园林》说课稿4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2
    浅谈《苏州园林》与《春》的教学设计…
    《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2
    《苏州园林》课文评点
    《苏州园林》说课稿一
    《苏州园林》说课稿二
    《苏州园林》说明的语言品析
    《春》、《三峡》、《苏州园林》比较…
    苏州园林·课文分析
    苏州园林·知识点精析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
    课文苏州园林研讨
    《苏州园林》课堂教学实录
    故宫博物院 课文分析
    <<故宫博物院>> 教案设计
    故宫博物院 (说课简稿)
    《故宫博物院》说课材料
    《故宫博物院》教案设计
    《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
    故宫博物院藏品初试分析
    故宫博物院路椅广告媒体分析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原文
    故宫博物院开院的前前后后
    《故宫博物院》说课稿
    世界文化遗产:故宫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3
    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讲解稿
    故宫博物院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说课稿(2)
    故宫也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故宫博物院简介
    《故宫博物院》结构质疑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北京城万人空巷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郑欣淼:故宫博物院有两个 但故宫只有…
    爬山虎的脚·教案示例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预习资料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四年级语文教案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吸盘
    爬山虎的脚(附图片)
    爬山虎的脚教学
    语文教案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最主要的——《…
    《爬山虎的脚》综合资料
    学《爬山虎的脚》的观察方法
    《爬山虎的脚》说课设计2
    爬山虎的脚(图片)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说课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2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爬山虎的脚》说课方案
    《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说课设计
    《爬山虎的脚》说课设计4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3
    《爬山虎的脚》教案4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3
    新教案《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课文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观后感
    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论文
    《爬山虎的脚》课堂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听课有感
    爬山虎的脚 教学1
    [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爬山虎的脚》教案
    语文教案 爬山虎的脚
    简笔画、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
    爬山虎的脚 教学2
    《爬山虎的脚》学习参考及资料
    爬山虎的脚资料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说课设计3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爬山虎的脚》说课设计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片段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