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颂》教学杂谈
|
《黄河颂》教学杂谈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五中 陈寒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现代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媒体技术则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学《黄河颂》一文,从“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描绘出黄河的气势恢弘,浩浩荡荡到黄河所流经的各个城市新貌的展示,从作者光未然随抗日军队行进在黄河岸边到大型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将这些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或上传到校园局域网供学生查阅,势必会突破教材的局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的效率。再进一步让学生自主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存储、交流。这样就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和重组信息等信息素养。显然,这种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中学 凌 燕】 〖教学气氛──学习的催化·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如果能把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有头有尾起伏跌宕的故事性叙述、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启发性的谈话、形式新颖多样的多媒体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等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一定会造成轻松活跃、热烈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述《黄河颂》一文时,为加深学生对黄河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印象,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MTV。当歌声响起画面出现时,全班学生的情绪立刻由全神贯注的紧张状态转入兴奋激昂,都情不自禁地齐声附和起来。这种从情绪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难以言表的,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极佳的状态,教学效果是理想的。相反,如果教法单调呆板,千篇一律。课堂气氛将沉闷的令人窒息。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定会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甚至出现伏案打盹的现象。久而必生厌,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会产生厌恶之心。 【江西省江西师大附中 熊国良】 〖搭情境桥梁 促体验生成·导入情境 渲染气氛〗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新课的导语设计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情感的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带有特定情境预设的导语极易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文本情境,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执教《黄河颂》一课时,我激情满怀地作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黄河、到过黄河吗?从古至今,漫长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还有那带不走的千古吟咏和绝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到的《黄河颂》,诗人更是独具匠心地把时代和历史的背景与黄河内在的精神底蕴紧密结合起来了,面对黄河,诗人唱出了抗战烽火连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你哺育了无数像你一样的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困苦危难之际,水深火热之时,是你的一声怒吼,唤起了华夏儿女抗争的不屈信念;是你的磅礴气势,延阻了日寇妄想迅速入侵的铁蹄。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你,让我们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如此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诗人赞颂黄河这一热烈而深沉的特定情境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蓄势和铺垫。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罗坊中学 陈春兰】 〖浅析音乐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用音乐渲染教学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便更容易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普遍用于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一般文字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或是特别的欢快激动,或是特别惊险紧张的场景,用音乐是再合适不过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便常常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纷纷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学心。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这一课结束后,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在同学们的心灵之上,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中学 刘彦云】 〖激发学生兴趣 快乐学习语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走进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世界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因为在电化教学中,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沉浸其中,而其乐融融。 例如:我在教学《黄河颂》这首诗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雄浑豪迈的气势,体会诗歌热情奔放,雄健有力的特点,达到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波涛滚滚的黄河画面,并配乐朗诵这首诗歌。为了营造这种氛围,我让学生全体起立,在雄浑的乐声里,在动人的画面前,激情朗诵。那节课上学生们激情滂湃,兴趣盎然,快乐无穷。 【湖南省浏阳市淳口中学 李梦玲】 〖新课程下的诗歌教学·配乐诵读,唤起情感〗 诗歌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音乐则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情感,诗歌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将诗歌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让学生在乐声中诵读,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唤起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同时也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产生共鸣,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如教学《黄河颂》时,我让学生欣赏了《黄河颂》、《保卫黄河》这两首歌曲,再辅之以影片,让学生在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激跃豪迈的歌声中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华茂外国语学校 占月花】 〖“东施”与“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方式要多样化〗 枯燥、单一的探究形式无法满足新课程教学,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去探索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学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问题。可采用记者采访、焦点访谈、抢答比赛、辩论赛、角色表演等。 如教学《黄河颂》一课时,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不同形式上台表演朗诵。结果有的采用一男一女对诵;有的采用一男领诵──两女轮诵──末尾合诵的形式;有的采用合诵——四人分诵——合诵的形式等,朗诵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不仅激发了学生全方面参与意识,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强化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及听记能力。 【山东大学文登市七里汤中学 于爱华】 〖让电化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发兴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知道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浮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使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声,心醉其情。 如教学《黄河颂》一文,我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壮烈的历史画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而引起内心的极大震动。有了这样的心境,学生很容易满怀深情的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在学生眼前展示黄河滚滚,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的雄伟,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的优美。此时,黄河以她独有的魅力深深的印在每个学生心里,学生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者对黄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所以朗读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昭平中学 郑 闯】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艺术·点拨由易而难──逐步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提问时,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点拨,应由易而难,步步设置,逐步提高,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所设置的难度 “爬坡”。 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可以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来点拨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形成提高的坡度。首先问学生,谁了解黄河,并要求向其他学生介绍黄河的知识。同学们七嘴八舌,把自己在历史、地理中学到的和在电视上看到的以及听闻到的相关知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问,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是怎样的。这时,有的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所在,教师在这里就可以帮助学生拨疑难,排障碍,点拨分析“望”字所统领的这一节可分为两层,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然后请同学看课题“黄河颂”,问文章“颂”了黄河的哪些方面。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颂”的语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阅读全文,提高阅读效率。最后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结尾部分的三个“啊,黄河!”体会文章的主题。由于同学们对前一个问题已理解透彻,所以这个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也能顺势解答了。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艺术地、科学地由易而难的点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 周梅环】〖从语文教学角度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兼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课改深化的一大策略。那么,什么是学习方式?教师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向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牲。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并做好记录,然后通过诵读、练习的方式掌握宽,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课改中,并无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循,要改变学习的被动学习方式,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与创新。 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按传统教法,肯定先介绍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接着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文中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全文,然后再分析诗歌的结构并理解重点语包的含义;最后归纳全文主旨。这样的教法,固然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因其过程过于刻板,面目可憎,学生学起来肯定索然无趣,引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无法体验课堂主人翁之感。因而在学习本文之前,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只要与“黄河”有关即可,无论是诗、歌、歌曲或是传说、民谣等)。课堂上教师可改变以往传统的教法: 1、先让学生聆听从电脑上下载下来的朗读录音和歌曲演唱,从中感受黄河的伟大气魄和雄壮之美,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让学生模仿朗读录音自行练读,之后,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3、将学生收集的资料分类,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研讨话题,给学生创造讨论、发言的条件,如: ⑴ 说说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 ⑵ 用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造句,并说出与之相关的意义或故事。 ⑶ 背诵关于黄河的著名诗词。 4、结合保护母亲河的呼声,谈谈具体的保护措施。 5、联系另一母亲河──长江,教师即兴演唱《长江之歌》,作为活动的尾声。 6、最后请学生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能较深入地了解全文的中心,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大大高涨。活动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他们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了课改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北中学 马毓贤】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初探·借助音乐之美,渲染情感氛围〗 在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而情感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因此,情感的活动功能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或减力的功能,课堂上,创设学生快乐,感兴趣的情绪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饶有兴趣的学,这无疑有利于发挥情感的增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学生充满欢乐而富于兴趣的进行学习时,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定,观察记忆和思维活动也会随着教学需要的方向积极展开,出现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勇气。因此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借助音乐来诠释文本意蕴。 例如教学《黄河颂》时,为让学生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感,激发爱国情,民族情,我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在激越的音乐中,学生聆听、思忖、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斗志,这豪迈的颂歌,唱响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提起“九·一八”事变,会让每个中国人愤怒不已。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桃花中学 张海娜】〖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之探微·充分感知,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以多媒体操作介入教学,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让学生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化静为动,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如《黄河颂》,这是一首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抒情诗,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学习这首诗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们备课组找了大量的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有惊涛骇浪的壶口瀑布,有九曲连环的黄河鸟瞰,黄河源头雄伟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入海口广阔的三角洲,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学生对这些图片非常感兴趣。这一幅幅图片使学生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也仿佛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大量图片的运用,既增加了课文的形象性,又浓缩了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让学生根据内容提出问题,老师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告诉学生,可以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库寻找答案,于是把学生引到反复研读课文中来。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当然就有强烈的探究精神,学生经过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时的那种喜形于色的愉悦感,就是教学成功的最好见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效果大大提高。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们还播放了《黄河大合唱》,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美感。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四中学 冯晓桢】〖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运用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稳定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而现代教学媒体使现代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主动活泼的景象,不仅为学生提供认识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上再现情景,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黄河颂》一课,诗人的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用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在教学中,播放朗诵词及歌曲《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黄河奔腾不息、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使人如临其境。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岭南学校 尹甫清】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构建探究学习的支架·方法性支架〗 方法性支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法指导,但系统性要求更强。为学生构建方法性支架,学生在学习同类型的文本时,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如在学习《黄河颂》时,我为学生构建了“诗歌朗读四法”:第一读,正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进行词语积累;第二读,研读,探究诗歌表现形象(意境)、写作技法;第三读,品读,品味语言,读出感情;第四读,移读,读意趣、技法相类的诗,创作诗歌。学生掌握了方法,便开启了阅读世界的大门。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黄河颂,冼星海,光未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黄河颂》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黄河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黄河颂》教学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