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这样的小动物人们怎会不钟爱?怪不得舒乙先生称它们为“精灵”。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找寻精灵的共同点时,都不约而同着眼于昆明、上海、旧金山的小动物,只字不提北京,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如今的北京没有精灵。而昆明、上海、旧金山都有精灵。
师:你们看得很仔细。作者描绘了四座都市,其中一座城市无精灵,另外三座城市有精灵。这就形成了鲜明的……
师: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并且,因为精灵的有无,作者对几座都市的情感也形成了对比。读一读,找出相应的词语。
生:对于北京作者是可惜,对于昆明是羡慕,对于上海是佩服,对于旧金山虽然没有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但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向往。
师:正是这强烈的对比让作者意识到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于是,在11节中顺理成章地指出动物对于城市的重大意义,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换句话说……(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师:舒乙先生就是这样通过对比来彰显出文章的主旨。那么同样流露了作者写作意图的第6小节是不是也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1:第6小节是在将北京的过去与现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过去,老鸹是北京一景,而现在则久违了。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北京城的精灵从有到无这一变化的巨大。男同学读描写过去北京的文字,女同学读描写现在北京的文字。
男生读“几十年前……一点无序的伴奏。”女生读“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
师:针对北京这种巨大的变化,作者郑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师:北京城的今昔之比让人感慨不已。然而即使如今的北京城内,还存在着强烈的对比。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生:作者工作的现代文学馆——行宫与整个北京城形成对比。行宫有喜鹊这种精灵,作者称它为“一景”:行宫还有小松鼠这“一宝”,四季还有许多品种的鸟轮流光顾。而整个北京城没有精灵,就连北京曾经最大众化的麻雀、老鸹、燕子如今也很稀有了。
师:是什么造成了北京城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作者找到根源没有?
生:找到了,在第11节。生齐读: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师小结:作者就这样紧扣文题,运用重重对比,彰显主旨(屏幕出示)。既让我们感受到了拥有精灵的都市的美好,意识到善待自然、优化环境的急迫,也让我们发现(屏幕出示“发现二 随笔的构思不随意”),它是巧妙安排的。
师过渡:有了深刻的立意,有了巧妙的构思,作者在语言上作了哪些努力呢?再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内容,你就会发现舒乙先生语言的特色。(屏幕出示:发现语言)
(三)发现语言
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文字,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理由。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投入,现在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1:我最喜欢第10节中海鸟捕鱼这部分。“只要鱼群一到……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这几句话让我似乎看到了海鸟捕鱼的画面。
师:的确,这段文字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富画面感。(屏幕出示:画面感)那你有没有看出作者运用哪些写作技巧 来达到这一效果的?
生1: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像炸弹一样’,形象地表现了鱼群快速入水的情状。
师:精妙的修辞使文字富有画面感。还有吗?
生2:作者还运用一连串动词“腾、抿、射、钻”生动地表现海鸟捕鱼的全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精准的动词使文字富有画面感。拿起笔圈出这些动词。还有吗
生3:还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活蹦鲜灵,极为传神。
师:由此可见,精准的动词、形容词和精妙的修辞就能使文字极富画面感。那如果要读出画面感,朗读时该怎么处理呢/
生4:动词读出重音,语速快一点,因为海鸟捕鱼是一个极短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师生就一起合作,读出这些海鸟的矫健、迅疾与活力。
老师读“只要鱼群……然后”学生读“一抿翅膀……活蹦鲜灵的鱼”。
生5:我还喜欢第1节中描写喜鹊的文字:“喜鹊多是成双成对“……带来了一派生机和欢快。”其中的“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也让我们感受到喜鹊的活泼与欢快。
师:一致的句式,反复的字眼确能产生音乐美、节奏感(屏幕出示:节奏感)。大家一起来试试,读出节奏感。
生齐读“喜鹊多是成双成对“……带来了一派生机和欢快。”
师:读得再快一点,再活泼一点。
生再次齐读“喜鹊多是成双成对“……带来了一派生机和欢快。”
师:这些富有画面感、节奏感的文字在文中多次出现,使文章充满美感。但文中有一类词语特别新颖,特别幽默,特别精辟,让人过目难忘。你注意到了吗?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 它们的作用。
生1:第5节中的“老鸹不呱”,巧用谐音,写出了乌鸦无处藏身的可悲处境。
生2:第12节中的“孤城寡人”,化用成语“孤家寡人”,巧妙地表现了城市失去动物后的冷清,极为警醒。
生3:第12节中的“与狼共舞”,借用成语“与狼共舞”翻出新意,呼吁人们与动物友好相处,浪漫而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师:作者这样创造新词、借用旧词的手法使读者眼前一亮,新颖感油然而生(屏幕出示:新颖感)。大家在平时的阅读中见过类似的巧用成语的例子吗?一起来回忆回忆。
生1:我见过一则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就是化用了成语“其乐无穷”,形象地表明
摩托车带给顾客的美好享受。
生2:我见过一则衣服广告——百衣百顺,就是化用了成语“百依百顺”,巧妙地暗示了衣服的质量之好。
生3:我见过一则药品广告——咳不容缓,就是化用了成语“刻不容缓”,生动地指出服药的急迫。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例子,与大家共享。
屏幕出示:1、箭牌口香糖一箭如故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 2、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3、中国电信千里音缘一线牵(长途电话广告语)4 、如有的作者在写一些领导者由于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时,借用成语“一诺千金”,改为“一错千金”。 5、陈毅 “马门立雨”的故事
师小结:作者就是用些富有画面感、节奏感、新颖感的语言紧紧吸引着读者的眼球,令我们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原来(屏幕出示:发现三 随笔的语言不随意 )它也是精心打造的。
那随笔是一种怎样的体裁呢?一起来看看随笔的官方定义(屏幕出示: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