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的动态演变及思考
|
《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的动态演变及思考
教师的教学贵在且行且思,在不断地行进中反思提炼,趋近理想。去年,我校的李益友老师在市教研活动中展示了《四季的脚步》这堂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演变过程是一条不平坦的路。我作为这堂课的课堂观察者、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的参与者,一同走过了这段不寻常的旅程。
《四季的脚步》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一篇选读课文。全诗共四节,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顺序,每节讲一个季节及该季节的特色景物。采用拟人手法,把一年四季的悄然变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句式相似、反复出现、富有音乐性是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李老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分析了自己课堂教学的特长和个性,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互动对话,了解四季特有景物的特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四季的美好。
一、设计一的主要教学设计环节、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主要环节
1、激趣导入
一开始,教师以猜谜和欣赏四季图来引出“四季”,理解“四季”的意思。然后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2、初读课文 请学生自由读,把生字读正确,把诗歌读通顺。
同桌检查朗读,教师指名学生逐段朗读,随读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如溪水、金蝉等等。
3、以朗读促感悟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读一读,通过自由读、赛读、范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通过四季的多媒体画面展示,体会不同的季节给大地带来的不同景象,能够读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读中进行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闹、秋天的美好和冬天的快乐。 4、小结并拓展 请学生配乐朗读全诗。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让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四季的古诗和文章作为拓展和延伸。 (二)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培养学生语感”上作了重点要求,而语感的形成重在“感”,必须有丰富的积累。要积累必须多读。李老师设计一的理念就是突出一个“读”,课中进行尝试读、体验读、展示读、范读等等,读中悟、悟中读,希望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
李老师按设计一进行了试教,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参与了听课和评议,一堂课下来,大家觉得挺顺,学生也能读出诗歌的情趣味道,可是大家明显感觉到了不足:课堂中学生学习趣味不够,开放性不足,师生间互动形式贫乏单一,不见低段语文课堂的生动鲜活,也没有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这堂课需要改进。于是,李老师采纳意见,经过修改,形成了以激趣、互动、开放为主要理念的教学设计二。
二、设计二的主要环节、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主要环节
1、激趣导入
展示一本自编的小书,小书封面上有这样几个字——四季的脚步。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理解“四季”的意思。 2、初读课文 请学生猜测小书里会是什么内容,然后告诉学生其实里面是一首听得到声音,看得到画面的小诗,请学生拿出课前老师藏在课桌内的课文纸,把课文读通顺。同桌检查朗读,教师指名检查朗读,随读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
3、倾听声音,学唱“四季歌”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音乐中配有溪水、金蝉、落叶、北风的音效。读后请学生说一说,听到了哪些声音?是谁在唱歌?学生会反馈:溪水在唱歌,丁冬丁冬;金蝉在唱歌,知了知了;落叶在唱歌,刷刷刷刷;北风在唱歌,呼呼呼呼。教师进行板书,并让学生学着来“唱歌”。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唱中理解这些不同季节中特有物的不同特征,如小溪的明快,金蝉的热闹,落叶的轻柔和北风的猛烈。 4、以读促悟 这个环节中,老师这样引:“这首诗还藏着很多小秘密呢,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再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把你找到的用线划下来。”这样,通过反复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切感悟。然后,通过情境对话,让学生从一个“赶”字体会到春天里绿草和鲜花来得多,来得急;通过画面展示、语言描述,让学生体会到金秋时节的累累硕果,通过看图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冬天雪花纷飞时的快乐。 5、续编小书,小结拓展 教师让学生续编小书,说说后面空白的地方还可以做些什么。最后,教师示范小书的折法,让学生学着也来折一折。
(二)设计意图。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李老师主要是基于以下思考:
1、以趣促学。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大多始于兴趣,载于活动,终于感悟。在这堂课上,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教材的新奇;兴趣是听到教师诵读诗歌时潺潺的流水声、夏蝉的啼鸣声;兴趣是一个老师用朗读送出的夏天,一本可以自己折编的小书……
2、以情境促体验。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是语言学习氛围的渲染,还是激发学生乐学、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重要方法。这堂课有一个大情境,学习一个小朋友一本自编小书上的一首诗歌,然后继续帮他往下编,自己也来编一本。这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投入学习活动的有效情境;这堂课也有几个有趣的小情境,学唱“四季歌”、做春天里的小花小草和春姑娘对话等等,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进行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反思
按设计二教学的这堂课,大家觉得学生学得兴趣浓了,课堂也更开放了。可是同时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难点,课堂上少有老师的精心引导,学生的“顿悟”,就这么快快乐乐地读读讲讲够了吗?进入这个课堂前,到走出这个课堂,我们的学生思维上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能力上有了怎样的提升?
叶澜老师有句话:“对孩子最大的浪费,就是智力的浪费。”我们能不能在做到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又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呢?通过集体评议研讨,大家都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偏低了,学习主题设计得过于单一了。于是,李老师对这份教学设计进行了再次改进。
三、设计三改进的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改进、学习主题的重构
语文课要完善、丰富和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重要的。但语文课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这是语文课作为工具学科的重要依据。《四季的脚步》这首诗歌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在语言实践方面给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学语言、用语言的文本依托。在设计二中,李老师巧借自编小书,目的就是进行课堂外语文生活的延伸和拓展,为什么不凭借这样富有创造性的文本,大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构建一个更开放,更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明白了这一点,李老师将教学重点进行了改进――变原来的“通过倾听诗歌中的音响、学唱四季歌、感情朗读、情境对话等,了解四季的景物特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四季的美好,感受诗歌的情趣。”为“通过诵读诗歌,了解四季的景物特征,理解诗歌,体会四季的美好,并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积累诗歌语言,并能仿编一两段诗。”(见表格)
|
设计一
|
设计二
|
设计三
|
教学目标
|
1、认识“溪、蝉”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四季的特有景物,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四季的美好。
|
1、认识“溪、蝉”等6个生字。
2、通过倾听诗歌中的音响、学唱四季歌、感情朗读、情境对话等,了解四季的特有景物,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四季的美好,感受诗歌的情趣和阅读的乐趣。
|
1、认识“溪、蝉”等6个生字。了解“金蝉”。
2、通过诵读诗歌,了解四季的特有景物,理解诗歌,体会四季的美好。
3、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积累诗歌语言,并能仿编一两段诗。
| 教学关键是要构建一个“学习主题”,所谓的学习主题,就是两个问题的综合定位,这两个问题就是:“能够让学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确定了目标,明确了“让学生学到些什么”,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这个问题了。根据目标的改进,李老师将教学环节作了一些改动。
(二)改动的部分环节
1、在检查初读时加入补充材料介绍“金蝉”。“知了”是能够常常听到的词,“蝉”这个词也常见,相比之下“金蝉”却不多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李老师自编了一段通俗易懂的“金蝉自白”,请学生通过读加以理解,达到了学习信息量的扩容,既符合诗歌的美好情趣,又丰富了学生的常识,虽是个小小的细节,却也说的上是用心良苦。
2、感受诗歌的音乐性时补充拓展部分。学生在自由初读课文并逐段检查朗读后,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丁冬丁冬、知了知了、刷刷刷刷、呼呼呼呼”,请学生将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读好,读出各种自然界事物的特点,接下来问:“小朋友,除了课文中这些美妙的歌声外,大自然还有哪些美妙的歌声,那都是谁在唱歌呢?”并让学生用“谁唱起了歌儿―― , 。”这样的句式来说,将好的回答及时板书下来。此环节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积累,这些提取又是有的放矢,为下面的诗歌创作作了材料上的铺垫。
3、加入配乐朗读整首诗歌的环节。自由选择,朗读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后,让学生起立,配上音乐,自由加动作朗读诗歌,加强整体的把握。
4、加入编诗环节。语文能力的获得是靠“践行”而非“言说”。从读诗到写诗,并非像过一座桥那么简单。为教给学生写诗的方法,李老师设计了三个相辅相成的教学环节:
(1)发现语言规律。配乐读完诗歌后,老师出示整首诗:“小朋友,这首诗里面还有许多小秘密呢,谁能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这首诗四段话,最前面两句除了季节不一样,其他都一模一样;每一段中都有两个破折号;第三行都是写谁唱起了歌,第四行都是写声音等等,诗歌的反复性、音乐性学生都能有所察觉,这些发现其实就是对诗歌形式、语言特点的初步感知。
(2)提供下水文。在学生创作之前,教师先展示自己的两段下水文。教师的下水文既可以点燃学生创作的热情火花,又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范本。
(3)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老师要求学生开始编诗,先请学生自由编说,然后再请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说,最后再指名说。这样,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
另外,这首描写四季的诗离学生还是有点远,能不能让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融入诗中呢?经过讨论,我们建议李老师增加了一个环节,补充总结性的一段诗:
四季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们笑着走来--
小朋友唱起了歌儿,
--( ),( ),
( )。
这样,学生的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被打通,使这个课堂富有了生命的气息。
四、三次演变引发的思考
以上就是《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的动态演变过程,这三篇教学设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的脑子里会出现这样一系列的意象:设计一就像是建造起来的一座比较精致的房子,设计二是打开了这座房子的窗,使新鲜的空气迎面而来,设计三则更是为这座房子打开了一扇门,又在门口铺成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四季的脚步》在成长,而通过参与这份教学的动态化设计,我们留下行进的足迹,和《四季的脚步》一起在成长。当然,教无止境。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站在北极圈向自己禀报一声“我走完了。”而我们,朝着理想的语文课堂,将对自己说:“我要走下去。”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都市精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的动态演变及思考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都市精灵》 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