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思教学观念转变
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传统定位在二个:一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二是传接历史,地理,国情等基础知识,直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吸纳国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有识之士提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也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目标,这一引入“惊异”的观念,引起关于能力问题的大讨论,大讨论即大反思,经过反思,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认识到忽视能力培养的确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一大弊端,应克服和纠正。2001年,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历史社会新课程的诞生,新课程提出一系列新观念,如作为必修课和基础课的历史与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人文素养课;过程与方法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之一;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不必过分追求系统性,允许有一定的跳跃,适宜于按专题编排;历史与社会学习应采取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方式等。这些新观念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通过反思,新的观念被认同并接受,旧观念逐渐被扬弃。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在重视认知目标的同时,也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予以落实。在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学生的探究合作等教学手段、方法,促使学生知识的构成,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升华。
基于教学观转变的反思,我认为学会教学反思,应常使自己处于“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教师是天生的思考者,也必定应该成为天生的质疑者、困惑者有困惑,有犹豫,产生了心灵的困难,对一名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的教师而言是一件好事,它促使教师自己去学习新知识,认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在与同行,与学生的思想和教学行为交流中反省、改变、重塑自己,在困惑中反思,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是一种真正触及心灵并使自己持续发展,不断充实与提高的高层次的教学反思。
二、反思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探究、体验、收集、分析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老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生,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和实施能力。所以,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我在上初一历史与社会《从社区看我家》这节课时,在成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后,我就让学生在没有系统学习地图三要素知识的前提下画学校平面图,他们四人一组,绝大多数人画好后,我选择了几幅具有典型错误的平面图按四人小组分发给大家,让学生评议,发现优点、找到错误和不足。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整的地图应具备的三个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接下来让学生修改各自的校园平面图,使其完善。最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西湖区地图》,让他们在这幅图上找到自己所在的乡和在读学校的位置,然后测量并计算附近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实地距离。这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后探究性作业,画一张自己村的平面图,以便老师家访时更快地找到你的家。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体现、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理论等),由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图的三要素,通过“尝试错误”、自我构建知识的方法,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应不断分析班级、学生情况,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改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反思课堂点评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通过设问,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引导学生是我平时教学中采取的一主要教学手段。
在讲到初二历史与社会中《屈辱的岁月》中“落后就要挨打”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争论,结果出现了以下观点:
A、落后必挨打,证明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落后不一定挨打,证明是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
C、落后也能打先进,证明是辽、夏、金之打北宋,金、元之打南宋;
D、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证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
E、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证明是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
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多元的,部分学生的回答令我意外,但意外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总结时,我除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肯定其提出新观点是可贵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重点帮助学生分析在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四处扩张,掠夺资源的背景下,中国的落后必将受到西方国家的挨打的道理。正面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历史背景这一重要因素。这节课尽管没有完成预先的教学计划,但收获颇丰,正确对待评价一些课堂中的意外,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反应,不回避又合理巧妙地解决问题,教育影响往往更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和正确评价学生在课堂的多元化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进行交流,我认为各种形式的交流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交流学习有多种形式:观摩名师、优秀教师上课;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听取教育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多与同行交流等,也包括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思维火花的碰撞,不论哪种交流形式,根本的都在于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思考,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自我。
四.反思作业设计
传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的重现”,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新课程的历史与社会作业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学生是个体的活生生的人,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喜欢的是搜集资料型作业;调查、访问型作业;观察、体验型作业;汇报、表演型作业;喜欢手工、绘画型作业等。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在初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多次尝试了选择部分配套作业本上的练习,同时补充一些开放性、趣味性作业,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让学生当堂出一期纪念司马迁的剪报;当堂出一期关于某些内容的报道。如中共一大报道,写一篇纪念李大钊的悼文等;写一段模拟当时人物对白或历史小剧本,如当堂写小剧本《杯酒释兵权》;课堂小辩论,如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一封书信,例如你是一位北宋时赴京赶考的秀才,给家人写一封叙述当时国都——东京衣、食、住、行的家书等等。实践证明,这些类型的作业大受学生欢迎,很好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作业,教师应灵活机动,对作业应有机的选择和设计,减少那些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作业设计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
五、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复杂多变,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设,老师也不是完人,不能保证每堂课不出一点失误: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教学内容安排不妥甚至有错误,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讲到某问题时被卡住,教具不充分,表达不清楚,举例不妥当等。这些都有可能是我们课堂教学失败的地方,我们要反思失误,引以为戒。
2006年10月,我随堂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他在讲《辽阔的疆域》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5个国家,可学生找来找去只找到14个陆上邻国,老师便说在尼泊尔和不丹之间有个国家叫锡金,并说锡金太小,是弹丸之地,地图上就没有标出来,还请学生在地图上补充上去。
众所周知,中国曾是世界上惟一承认锡金的国家。锡金,作为一个国家,在2003年10月以后出版的中国地图上消失了,成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邦。2005年6月第2版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已纠正了2002年6月第一版教科书和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并在教科书第41页明确指出“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但上课老师仍采用过时观念,难免误人子弟。这反映了该教师既没有认真、仔细地备课,平时也没有关注与地理相关的新闻。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只有把自己重新置身于学习化的环境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读新书,读好书,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发现自己的差距,在读书与思考中警醒自我,在学习之光照耀下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自我。
六、反思再教学设想
反思再教学设计,首要的是发现问题,没有问题,何需反思?所以反思一定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一般有四种途径:第一,是检视教学设计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的差距。从这种差距中看教案设计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问这样两类问题: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是否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了?目的是启发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关注学生发展。二是下课后思考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或有什么困惑与遗憾?目的在于通过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第二,是请自己的同事进课堂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然后听取有关课堂教学的问题。第三,用录像的手段全程记录自己的教学,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第四,是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从中发现自己的差距。经过上述全面反思,找到与预设的差距,最后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对原预设修改完善、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2003年9月,刚实施新课程时,讲授完《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这一节课后,我就觉得效果不太好,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己也缺乏激情。因为我的教学策略是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7幅插图,依次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个亲身经历为我重新设计这堂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2004年暑假,我第一次开私家车到外地,出发前,我利用《中国公路交通图册》和上网查询相关信息,确定了行车路线及行程安排,如什么时候出发,什么地方吃午餐,什么地方上高速公路,什么地方下高速公路,什么地方有服务区,什么时候到达等,一路上比较顺利。
2007年9月,上这节课之前,自然想到这次经历,于是,我采用在地图上旅游的方法重新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我找了一份《中国公路交通地图册》,把其中的使用说明、图例及浙江省这几部分复印下来,粘贴在一张纸上,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上课后,先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本省旅游景点。然后再设计这样的问题:自己开车和家人到你喜欢的地方旅游,明天早晨从杭州绕城高速出发,写一份旅游计划,旅游计划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旅行路线的选择,说明所走的公路等级,经过的主要城市和服务区。第二部分是路上的食宿安排,行车速度根据所选择的公路等级确定。所有的学生都被这个有趣的活动所吸引,在活动中,像如何利用图例,如何阅读地图,如何计算比例尺这些原本教师讲授,学生不愿意听的问题,很多学生能解决,也愿意解决了。活动结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说明自己的旅游计划。
这节课结束后,我觉得收获非常大。活动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锻炼发学生的识图能力。更重要地是学生学会了周密地思考问题,尝试怎样安排生活。再教学设计尽管有四种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这样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获得改进教学的灵感。
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生涯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但有部分教师工作几十年,天天备课、上课,如时钟般机械准时,学生送走一批又一批,却到头来自己的知识狭窄了,教师若不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中应变注意写教学日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同时要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提出新目标,教师只有勇于实践,积极审视自己,工作中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给自己出难题,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完善自我。
当然,以上我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从教学案例中分析了教学反思的几个着力点及改进策略,在平时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反思,例如教学目标、教学机智、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学细节等方面。
新课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与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都是我在面对新课程时产生的困惑,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的新问题。新课程带给教师的是与学生一起发展成长,让师生的兴趣与向往、生活与理想、生命与创造,在宽松自然的情况中得到焕发与张扬,教师应充满胜利的信心,自觉投身新课改的实践中去反思与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只有学会反思,才能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