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本课是一篇小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联系全文,特别是“我”的经历,品味美词美句,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师生点评等形式,然后学生在读中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品味美词,说话之前或之后缺乏读的环节,如学生一般都这样说:“我认为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表现了……”,然后没了。如果让学生品味之前或之后再联系整个句子,带着感情去读一下,可能效果更好。二是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教师把握得不够,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老师的引导不当,造成“收束全文”的环节很仓促,36班还有点时间当堂作业,37班时间不够,尤其是课堂上让学生背诵的环节几乎没有。三是学生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一堂来,基本上那个学生有问题或有感悟,那个学生就开始发言,小组内没有合作,在知识的探究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这可能与新环境、新同学有一定关系。四是部分优生的发言,是否就代表了全体学生的意见,老师就认可全班学生弄懂了?这也是一直困惑本人如何去评价一堂课的问题。老师每提一个问题,都有学生回答,特别是总是几个人回答,假设这种回答很理想,是否一堂就完成了任务?五是分组合作的问题。教育有一个面向全体的原则。如何去真正面向全体?教师如何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建设者,本人有些困惑。如:全班50个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我介绍,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轮流上讲台讲,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参与面非常低,一堂课3分钟一个,最多只能有15个学生参与。如果我们分成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以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每人讲5分钟都有时间,而且做到了人人参与。而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学生分组的匀称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今后去探索。
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现代教师适应新课程标准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自身专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提高。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下面本人以教学《千米的认识 》进行反思: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二7、8页 例3、例4、例5。
教学目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谈话方式: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还记得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说说)
2. 填空:
△5米=( )分米 40厘米=( )分米
3米=( )厘米 2分米=( )厘米
△60厘米=( )毫米 △1分米=( )毫米
(做△记号请同学讲出思维)
二、学习新课。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体育场、美丽的环岛路、长江大桥)等画面。
师:刚才小朋友看到了什么?你能估计它们的长度吗?今天我们将学习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建立表象
1 、建立1千米表象。
师:1千米有多长,你见过吗?(同桌交流)
师: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1)(看课件)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是1千米。说一说,老师是怎样算的?列式:400+400+200=1000米
师:1000米还可以用“千米”来表示。
1千米=1000米
1千米也可以表示1公里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三、巩固练习 :P7图1看图说说你知道什么信息
四、总结:1.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这节课你感到最成功的是什么 ?还存在什么问题?
五、作业:1、P9练习一1、2
2、实践操作:量一量本教室的长和宽的长度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二、对于整节课的反思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出示课件(体育场、美丽的环岛路、长江大桥)等画面。
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引出: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你见过吗?(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时,结合体育课上的跑步让学生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与真正地了解1千米的实际长度,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自然地克服了。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大纲建议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 针对大纲的要求,教学完《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我总觉得空荡荡的,心里也充满了很多的困惑,每当翻开科学书,我总会自言自语,这个单元适合我们城市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这个单元获得多少知识呢?作为老师,虽然我每次上课都会通过查阅很多的资料,希望自己的知识更丰富,希望学生听的有兴趣,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课后人人观察,人人纪录。但是在这个单元,我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买不到(课堂上虽然用其他的植物种子代替了凤仙花的种子,学生只学会了怎么种植。)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完不成。 总之,上完这个单元,我总是觉得这个单元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主要是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很多试验不能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