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创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新热点,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若能根据素质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要忌滥用或不恰当的使用,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地应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既不同于数理化史地生等一般认知学科,也不同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语文的媒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一堂语文课,如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望,并通过学生反复习得语言技巧,那么这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某些认知学科,如理化,如果有疑难解决不了,运用多媒体,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问题就迎刃而解。而语文学科则不同,因为它的媒介(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语言和作为个体的言语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用同样的词和语法构成可以创造出许多语言作品来。这是不能用一个定理或一个等式就解决了的,因此也不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工具性。既然是工具,就必须通过不断反复地使用才能熟练地掌握它。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能力,而阅读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时,应当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反复阅读,正是古人所谓的“循文入义,披文入情”,而不是依赖图片、影视、音像之类的媒体去替代他们的理解过程。各种媒体对课文的注解大多只是帮助学生学到了文章里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短期行为,而学生们通过阅读懂文章的能力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的是阅读结果,而语文教学本身应该注重学生阅读的过程。 尤其,中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经过了一代乃至几代教育学家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语言精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大多内涵丰富、风格鲜明,文化底蕴丰厚。如唐宋诗文,课本中选取的每一篇,其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都是其它任何艺术所无法表现的,教师也只有引导学生仔细反复地阅读课文,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出文章的“真味”,而文章所谓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也才能渐渐于“无定法”之中领悟出一些“定法”。 朱熹先生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求真务实,就应该体现在对文章最直接的阅读和分析上。学生通过多媒体这种间接方式而获取的知识,极易渗入媒介制造者或选择者个人的认识甚至偏见,使学生不容易看到文章的本来面目,同时,多媒体的“先入为主”客观上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正如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委钱梦龙老师在课后评述时所指出的那样:参赛课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求实效、只是为用而用的缺陷,有些甚至图片选择不妥当、不正确,以致对课文理解片面化。而且,这种“不妥当”和“不正确”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当中具有一定普遍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以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个人对所选择使用的媒体的理解替代文章和媒体本身的内涵,尤其是对多媒体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教师受自身素养所限,对图片、影视、音乐等媒体的认识和理解大多都较为简单化和表面化,甚至有时会出现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这样的媒体将这种认识传输给学生,客观上对学生的阅读就起了限制和误导的作用。比如有位老师在讲《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就放了许多有关北京旧胡同的照片,让学生找其特点。学生一看,只觉得残破陈旧,江曾祺先生文中所蕴含的居住文化的韵味则荡然无存了,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识记,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思考和创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因此而弱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有可确定的一面,但又有其模糊的一面。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分析课文时,必须给广大学生留下一个进一步探究的巨大空间,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多媒体的使用固然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却强化了学生对多媒体所传达的既成观点的认同和依赖,也就相应地弱化了学生本就需要亟待提高的创新能力。语言文字有其抽象、概括的特点,就直观性而言,它逊于其他传媒,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通过语言文字的精彩描述,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进入,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林黛玉、哈姆雷特只剩下电视屏幕上的一个形象,不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将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也不是说,语文课堂一概拒绝使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我们只是主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少用则少用,能不用最好不用。语文教学是需要改革,但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以文章本身为出发点和思考点,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永远不能偏离的。总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真关注并积极投入语文教学现代化,探索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使其日趋完善,更好的为语文教学现代化服务。
《甜甜的泥土》教学反思(王艳萍)
《甜甜的泥土》这一课的教学构思和教学过程,我是本着“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关注生活与现实,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第一,体会文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母子情深;第二,借访谈的形式帮助、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第三,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让他们能体会出身边亲人对自己的至爱亲情。 初一学生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曲折生动的故事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生动加入到朗读、评论、质疑、求异等学习活动中来。 针对学生的特点,围绕学习的目标,本堂课作了以下对应教学设计: 第一,导入环节的设计我采用讲述唐山地震中一个真实的母爱的故事以及聆听歌曲《世界上只有妈妈好》,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容易走入情境,从而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整体感知环节分五步进行:提出问题——认识生字——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理清情节——对比分析,提炼中心。这一环节主要体现的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特色,学生从“感知先行”过渡到“归纳、理解”阶段。 第三,朗读体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感染学生。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进行师生的朗读竞赛,学生作为评委进行点评,使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模拟采访。我让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初训,然后选出主持人,其余学生都作为被采访者进行模拟采访。这样将所学知识融入情景演练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借访谈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探索求异。此环节主要让学生谈自己对“后母”的认识,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求异”纠正片面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 最后一环节为布置作业和小结。作业设计让学生为亲人做一件事,来增进彼此的亲情,让他们体会出亲人对自己的至爱,进一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主干知识突出并得以拓展,学生多元智能得到开发,课堂氛围民主和谐,愉快融洽等是其成功之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口头表达的训练上有个别学生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因此需要长期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