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逍遥游》课堂教学实录
|
摩西 过程:第一课时 老师:在前面几节课,咱们讲的是苏轼,当时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苏轼为什么没死?以他的不世之才,在经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非但没有消沉下去,而且变得日益豁达。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他的精神支柱就来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庄子。庄子的作品,其实初中就接触过,有哪些? 学生一:庄周买水。 学生二:秋水。 老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讲一讲秋水的大概?大家现在缺乏一种庄子的世界观,大家记不记得秋水的梗概? 学生二:好像是讲的有一条河在特定的生长区域自己觉得自己比较宽广,后来它看到了更宽广的海域,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老师:好,坐下。秋水讲一个河伯在秋天涨水的时候,洋洋自得,后来看到了大海,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其实大海在天地间,也是如此的浅薄。在庄子中最能表现他的精神境界的,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在这篇文章中,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哲学观与人生态度,有人说:不读逍遥游,就不能算读了庄子。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人都具有百折不挠的一种气概,也许我们从庄周这儿我们能得到一点答案。刚才早读时我们让大家把文章疏通了一下,现在拿出练习册。(与学生校正读音)好,我们先把逍遥游朗读一下,注意语气,语调。好,开始!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刚才大家大致读了一遍,其实刚才我们讲过,文章不长,想像丰富。现在我读一遍,大家做一件事,第一,结合注释,找出通假字。第二,勾出课文中的其与之。(老师朗读)好,现在我们先把通假字放在一边,大家把其字勾出来。 学生一:其名为鲲。 老师:其实在上学期我们讲过,在高考要求掌握的虚词中,这个词是使用最广泛,最容易考查到的一个词,其实这个词主要做代词,一般代第三人称,还有指示代词。关键还有一个问题,其做代词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用法,用做第一人称。另外,其还可以表示一种语气,想一想?伶官传序?忘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在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一个我要提示一下,当两个其连用的时候,是连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什么? 学生:表反问。 老师:再想想? 学生三:表选择。 老师:对。还有没有例子?大家读一下这段话:天苍苍,其正色邪?在这里,其表选择。之字也是在现代汉语中运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我们知道它有哪些用法? 学生:代词。 老师:对。还可以做助词,还可以做动词。一般是去,到哪里去的意思。吾欲之南海,何如?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说一下,哪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该怎么解释? 学生四:哪里用得着去九万里以外的南边。 老师:对。之还有此的意思。之二虫,又何知。这是一个特例,用法不常见。好,这篇课文的其与之要重点记住的就是这些。现在我们再来看通假字,我们先看题,优化设计111页。下列这些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我如果要让你们勾重点词,应该勾哪一个? 学生:全。 老师:对。(讲解习题)刚才我们讲了这篇课文需要注意的三个知识点,现在大家再把课文读一下,继续熟悉,逍遥游,开始! (学生读) 老师:好,刚才还有一个小地方,就是158页第四行,读发还是读发? 学生:四声。 老师:为什么?因为它说的是毛发。我们说过,以前是两个字,后来简化为一个字。刚才我们把应该注意的要点熟悉了一下,现在我请大家自己以段落为单位把它用自己的话口述一遍,有问题记下来。 学生五:“其翼若垂天之云”的若是不是像的意思? 其他学生:是。 老师:若还可以当什么词讲? 学生:如果。 学生:代词,与 老师:继续读。 学生六:化是什么意思? 老师:变化。 学生七: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去是什么意思? 老师:其他同学觉得是什么意思? 学生:到。 学生八:背负青天的背是什么意思? 老师:背是脊背。 学生九:莫之夭阏。 老师:大家想一想,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倒装,什么倒装? 学生:宾语前置。 老师:其实我们以前讲过,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一定前置。 学生十:是鸟也。 老师:大家想,古文中的是一般做什么词? 学生:代词。 老师:当然,有时候也做判断词。是字做代词,一般很少做判断词。这里能不能翻译成这是一只鸟?这不废话吗?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是一只鸟。还有没有?所以这里是做代词:这。我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第五行去以六月息者也怎么翻译? 学生一:翻译。 教师:以作什么讲? 学生:凭借 教师:很好 老师:刚才几个同学基本上把问题解决了,好,我们现在看第三自然段。 (学生看第二自然段) 学生二:奚以知其然也,奚怎么讲? 老师:哪里用得着? 学生三:哪能知道。 老师:奚,要落实到句上。从哪里知道,凭哪里知道。
第二课时 老师:刚才同学犯的错误仍然是我们在练习中容易犯的错误。第二三段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一:然后图南。 老师:这是第一自然段出现过。图,就是到。 学生二:第三段乃是什么意思。 老师:第三段? 学生二:第三排。 老师:乃一般做什么讲? 学生:于是。 老师:他还可以做副词,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学生三:是已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已是什么意思? 老师:表语气,OK。好了,没有。最后咱们一起看一下最后一自然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自己看一下吧。 (学生看) 老师:不清楚的请举手。 学生四: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加是什么意思? 老师:你觉得呢? 学生四:增加。 老师:大家觉得这样翻译好吗?这里牵扯到一个用法,现代汉语中没有,我们一般不翻译。这个练习在我们后面的题里有,下次我们评讲作业时再详细讲。 学生五:定乎内外之分。 老师:乎一般当语气词,但也做介词,你觉得这里是什么词? 学生五:介词。 老师:对,他实际上相当于于。我记得上学期说过一句话,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对不对?在这里,乎和这里其实是一样的,可以不翻译。还有没有? 学生六:到底第三排的御风。 老师:御风就是驾着风。还有没有? 学生七:旬是什么意思? 老师:我们一般把一个月分为上中下三旬,旬是多少天? 学生:十天。 老师:大家以后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准确,这涉及到考试方法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应该注意一般情况之外,还要注意基本的方法。好了,大家把文章看了一遍,我们再来把文章读一遍,读的时候大家思考这几个问题:这是一篇寓言,讲了哪些东西?这里有人,有动物,有植物,千奇百怪,什么玩意儿都有,到底讲了什么?好,开始! (学生读) 老师:刚才咱们也说过,这篇文章是庄子里最好的一篇,也是讲明他主要观点与思想的一篇。我们读了不但能够对庄子思想有一定的理解,而且对中国文化也能有一定的了解。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几乎不能让人相信的故事。在第一段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鲲,鹏。 老师:对,作者主要写它们的大,大到什么程度? 学生:不知其几千里也。 老师:对,不但大,而且会变。化而为鸟。鹏不但大,还飞得高,多高? 学生:九万里。 老师:大家说九万里有多高?从这儿到月球有多高? 学生:十五万。 老师:下来查一下,看飞多远能够飞到月球上飞去的。大家看,它几乎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幸亏他没有南北极概念,否则要说由北极飞到南极。李白写过一首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里作者就是以大鹏自比。后面还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课轻年少。”——你别以为我年轻,孔子都说过后生可畏,你焉知我不是一只大鹏?我们知道,李白也是一只大鹏,中国几千年,像他这种大鹏是很少的。鹏已经成为一种理想。李清照也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而在这第一段中,鹏之高之大之远,他还写了两种东西,一种是蝉,一种是学鸠,就是斑鸠。比鹏的特点是小,低,能飞多高?也就飞树那么高。相比鹏,飞得近,由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有时候还掉在地上,掉在地上也无所谓。鹏之大之高之远与它们相比一下。逍遥游,什么叫逍遥游? 学生:自由。 老师:什么叫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今天我不想上学就不来上学? 学生:不是。 老师:不管怎么样,如果说逍遥游就是自由的话,这些动物相比哪个更自由?赞成都自由的同学居多啊,其实这是西晋哲学家郭象的观点,大家跨越时间把它直接继承过来了啊。 学生一:我觉得他们都是想飞多高就飞多高,想飞多远就飞多远,都没有约束。后面的掉下来都是没有约束的。 老师:所以说其他他也是自由的。他的意思是说达到目的是自由,不达到目的放弃也是一种自由。其实我觉得无论是谁的观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觉得有一点,至少在文章中,大鹏飞那么高那么远,它有没有嘲笑学鸠? 学生:没有。 老师:反倒是小的嘲笑大的。生活中往往如此。陈涉当年曾经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第一段作者用这个材料想证明一个观点,是哪个观点?第一自然段结束? 学生: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老师:有人经常说,哲学家经常想一些很深的很麻烦的事。在这里,庄子很有意识地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在下半部分里,他还说过一句话: “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30),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意思是天生下来就聋的人,你无法跟他谈音乐。不但身体上有残疾,智慧上也可能有残废。其实他之所以嘲笑大鹏,是因为他本来就很小,没有这个智商? 学生:不是,志向。 老师:其实,换而言之,他是要凭借一个东西,如果没有凭借好,往往还要碰壁。作者反复想证明,小大实际上隔的不止一是条鸿沟。我们有时候,辩证唯物主义有一个观点,小的可以质变成一个大的东西,但在生活中往往由于各种限制很难发生变化。当你由于年龄等限制不可能了解人生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小的。这种限制有可能是天生的,有可能是后天的,就像庄子说的井底之蛙,你不可能给他讲大海,夏天的虫子,你不可能给他去讲冰雪。也就是书上说的,他的生活如此狭窄,你要他看到大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面对朝天暮谢的鲜花,我们人是自豪的,我们人可以活许多岁,但作者不这样认为,他说,上古有大椿,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当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时候,都会自然地有一种感叹。人生是短促的,正如苏轼所说的一样。我们其实从广义上来说,与蝉学鸠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在这里,作者主要告诉我们小与大的区别。这里的小大是不是主要是体积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志吗? 学生:精神。 老师:什么精神? 学生:向往更高层的境界。 老师:板书,境界。人应该有一种境界,有些人蝇营狗苟,有些人流芳千古,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超然物外,为什么?就是因为境界不一样。在说境界之前,我们先说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庄周有一次睡觉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说了一句很弱智的话:到底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这句话是不是真的糊涂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 学生:物我两忘。 老师:庄子可以说是老子最优秀的学生,共同奠定的道学,注意,不是道教,的基础。物我同一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就比较深奥,事实上就是这样。大家注意最后几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没有人说,无己是什么意思? 学生:忘我。 老师:其实我们平时物我分得是很清楚的。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有什么目的,有什么想法,都被分得清清楚楚。但在庄子眼里面,这只能算低级的境界,而更高级的应该是物我两忘,或者物我不分。当然,在以前,有人曾经说过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但如果从另我一个角度解读,当一个人爱自然的时候,他会自然地把自己与自然混同起来,而有些艺术家爱身边的自然有时候甚至超过爱人。我上次讲过,贝多芬说过,他爱一棵树胜过爱一个人。庄周梦蝶,不知道哪个是自己。在这里,作者用这种方式来说明自己与外物同一。这时候有没有我? 学生:有说有,有说没有。 老师:物我两忘,他自己做到了无我没有? 学生:没有。 老师:而真正做到的是天人合一。我们知道武侠小说里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剑人合一,甚至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老子讲过一个茶杯,中间是空的,这是无吧,但是如果中间是实的,能装茶吗?所以,无比有有用。那么,到底什么叫无我?是不是上完课以后大家自行了断,显然不是。有没有同学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一下? 学生:忘我就是无我。 老师:我喜欢语文,音乐,这个桌子也必须喜欢语文?当物和我是分开的时候,物和我是不一样的。当物和我同一的时候,物和我是一样的,这是依照谁为依据的?其实在庄子那里,这种无我其实就是天或者道。老子写道德经五千字,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无可道,名可名,非常名。后世对老子与庄子的道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共同处在于认为这个道是天道,在以前我们讲过这么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的传统哲学不一样,西方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中国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因为,每一个人,当他面对自然的时候,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小。在西方有宗教,中国人崇拜天。在秦汉之前的许多典籍中,都把天作为自己的敬畏对象。仿佛是天与地养育了人民,于是,人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必须天人合一,但是我们所讲的天人合一,他说的圣人至人神人,是不是我们所说的神仙? 学生:不是。 老师: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他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了解宇宙规律,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更能自主地把握人生。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忘掉逍遥游,每个人在面对宇宙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渺小的感叹。当我们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会想,长就是长吗?短就是短吗?可以讲,苏轼的观点已经接近于哲学境界,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就与别人不一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也。这时候,苏轼在这短暂的瞬间,就已经领悟到了永恒。当我们看到十几米九十米高的瀑布的时候,李白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当我们看到一座山的时候,李白看到的就是天台一万八千丈。中国古代这些人受到庄子的影响,他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生命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其实,天人合一说起来好像很玄,但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依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我们就能拥有一个更高的位置,得到更宽的视野。对我们来讲,至少有一点可能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于是,当你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你的灵魂实际上是与自然合一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你注意自己德修养,努力去作一个好人的时候,你就与大地母亲合而为一了。
自评: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已经发现了自己轻字词语法而重解读的倾向。应该说,这二者都是重要的,不可偏废,因此,在这次课中,首先计划对此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本课为两课时,但是估计还有一些练习需要在下来解决并评讲,因此,真正结束课文需要三课时。 从实录看,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字词解读上,重点为主要虚词,并通过学生自读强调学生在古文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第二课时对庄子思想的解读上,重点在小大之辨和天人合一上,而且讲得比较浅显。这是考虑到学生对庄子思想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没有讲得太深。
老文:这是对古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主要着重回归到字词句,特别从这段时间高三的古文复习来看,高二的字词教学怎么能与文本解读结合是值得探讨的。但是在细节上,我的个人看法,这节课的虚词着重是其和之,学生划出了这些句子,应该让学生进行分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铁皮:但是他把重点用法举了,其他的是没有必要讲的。 老文:尔在这节课中更有代表。同时,这篇文章的实词还没有落到实处。 摩西:这些我打算放在作业中 老文:阅读有四次,但是每次的朗读不是很明确。对课文文本的解读,总体感觉是化繁为更繁,应该抓住核心的句子,怎么才能化繁为简。 毓君:应该抓有所凭借和无所凭借。 摩西:我不同意。 桃夭:后面讲得还是太抽象了。 铁皮:讲物我合一是有问题的,学生理解肯定是有问题的。 老文:你没有注意前面的基础,而跳越到了后面,学生没有嗯上跟上。
铁皮:我关心的是字词处理,比较欣赏这种处理,细节可以商榷,但是大的方向是对的。这种讲法是可行的。知识点是可以分开处理的,有些放在课堂上,有些放在作业上,下来学生就巩固了。 陈国利:学生勾出了字词,应该把字词再放到语言环境里面。有些放在作业里面,没有放在课堂上效果好。加字的用法:加字一般不翻译是否正确? 摩西:练习中有这个,是不翻译的。
孟红:我后面没有听懂。还有一个问题,其……其……,马说是表选择,我们的后面一个是表反问,特别做了个符号,学生预习完了之后再做字词落实,我觉得比较好,也不太耽误时间。 摩西:在高中的课本里面是两个联系讲的,就是表示选择。
张亮:我听得比较清楚是第一节,对我启发很大,古文教学还是应该注重实际的知识,不然考试学生是懵的。第二节感觉是玄而又玄,学生可能不大能领会天人合一,但是具体他是无法理解的。 铁皮:庄子的物我合一跟人剑合一绝对不是一回事,但是可以用这个来引入,武侠肯定是受了他的影响。 张亮:但是和现实的社会有一定的结合,但是要具体理解,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毓君:我觉得他是这样上的,我也是这样上的,也没有什么新意,比较常规。但是这篇文章比较长,如果都讲就变成专题讲座了。 孟红:但是学生是否读书认真了,老师还可以再点一下。 摩西:我事先划出的知识点学生基本已经概括了,所以我后来就没有再补充,如果他们有遗漏的话,我会补充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逍遥游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逍遥游》课堂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逍遥游》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