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实录(转)
《逍遥游》一文,先是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后来调整到第四册,这样的“位移”说明了这篇课文的难教和难学,但即使作了这样的调整,还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出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我想,如果学生眼前的“混沌”能够膨胀为宇宙的清澄,那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课堂上也就能够达到学习的“逍遥”境界。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我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范读全文前,我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读完,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教后感:要使学生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我备这一课,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读原著上。我一连读了好多天,先后读了二十几遍,教学思路才豁然开朗: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