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
透视千古名句,走进王勃的精神世界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吴金昌 邮编 233000 师:课前老师曾安排同学们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来了解王勃的生平经历及《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自己查到的资料。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许读资料,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介绍,哪一位同学先来? 生1:王勃,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同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诗圣杜甫非常崇拜他们,曾盛赞他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他一生仕途坎坷,去世时年仅28岁。 生2:王勃聪明过人,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15岁就因文章写得好被举荐到朝廷,还做了沛王府的修撰。少年得志的王勃被荣誉冲昏了头脑,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曾写过一篇《戏为檄英王鸡文》,这不过是一篇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没曾想却触怒了皇帝,被逐出了京城。后来,出了一件王勃窝藏罪犯又因害怕担责任杀人灭口的事情,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的,王勃却因此被关进了死牢。好在后来皇帝改年号,大赦天下,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不过却连累父亲被贬到今天越南的交趾做县令。《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去探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时写下的。 师: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王勃的生平经历,谁来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呢? 生:据说,当年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朋,请了许多上流社会的人物和文人墨客,王勃正好路过,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次宴会。阎伯屿事前安排好他的女婿孟学士准备了一篇《滕王阁序》,想在宴会显露一手,夸耀于人。所以,当阎伯屿提出让大家写一篇记载今日盛会的序文时,大家都有意推辞。年轻的王勃却当仁不让,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王勃刚开始写时,阎伯屿因生气拂袖而去,只是让人把王勃写的文章念给他听。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他大为惊叹,称王勃为“奇才”,又重新出来接见他。 师:这个故事很富有传奇色彩,老阎本来打算让女婿孟学士在宴会上显露一下,也好给自己脸上添光。这有点像今天某些有奖活动一样,大奖早就内定下了,请大家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凑个人气。王勃少不更事,恃才放旷,却提笔就写,真是“领导夹菜他转桌”,太不懂得领会领导意图了。(生笑)要是在今天,阎都督的秘书们早将王勃的写文章的权利剥夺了, “你一介小生,怎么这样狂放大胆,一点不知道谦恭之礼”。要说人家老阎还是比较有涵养,虽然当时也一脸的不高兴,拂袖退席,但当听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竟然转怒为喜,不弃前嫌,大为夸奖。大家讨论一下,老阎前后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生:从前面的故事中,我们知道阎伯屿是个爱才的人,王勃很有才华,他非常赏识王勃。 师:为什么当他听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才转怒为喜呢? 生:因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充分展示了王勃的文学才华。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文学作品解读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读书法”,也有人称“立体钻井读书法”。即抓住文中蕴含最丰富的句子分析咀嚼,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探究其内在文化精神底蕴,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主旨的目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这一句的艺术魅力何在呢?请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这一句对仗工整,“落霞”于“秋水”相对,“孤骛”于“长天”相对,“与”对“共”,“齐飞”对“一色”,字数相同,词性一致。 师:分析得很好!对仗的工整的确是这一名句的特色,但对仗除了要求字数和词性的一致,还有什么要求呢? 生:还要求一句之中平仄音节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音节相对,“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平仄是:“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师:这种工整的对仗真的是这一千古名句的魅力所在吗?著名学者胡适就曾在上个世纪初号召诗人们“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 生:胡适先生的话只是一家之言,他的那个时代的学人都比较激进,难道他写过更高明的诗吗? 师:老师很欣赏你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学习既不能尽信书,也不能迷信权威,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眼光来鉴别。不过,胡适先生还真写过诗,他的诗集叫《尝试集》。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过我国第一首白话诗,题目叫《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生:这首诗诗意浅露,格调也不高,唯一值得称道的倒是平仄和对偶,这使它看起来像一首打油诗。(生笑) 师:对仗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运用,它要求作者要有深厚的语言修养,娴熟的驾驭它不仅不会影响意思流畅表达,同时使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滕王阁序》,说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刚才我们是从音乐美的角度来欣赏这一千古名句的,大家再从图画美的角度来探讨其艺术魅力何在? 生1:色彩运用得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半江瑟瑟半江红”秋水,还有孤鹜绿、褐、紫的羽毛,暖色调和冷色调对比鲜明,整个画面色彩非常绚丽。 生2:天空的高远,长河的深远,使整个构图有一种宏大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 生3:动静结合,自由翱翔的孤鹜,缓缓流淌的秋水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生4:画面留下了大片空白,秋日大地的美丽和丰饶,波光艳影里摇曳晃动的倒影,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这种以实写虚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四位同学从图画美的角度谈了对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大家注意到他们是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分析的吗?(美术知识) 学问是相通的,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打破学科知识的界垒,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这一句属于哪一种意境呢? 生:“无我之境”。 师:“无我之境”并非是没有“我”的存在,王国维先生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无我之境”只是“我”的存在更隐晦一些,这就需要我们透过词句的表层,深入分析,细心揣摩,读出“我”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以前学习诗词的时候讲过,分析诗句要从意象入手,这一句有哪几个意象呢? 生:落霞、孤骛、秋水、长天 师:当你感知这些意象时,你有一种怎样的生命体验呢? 生1:辽阔的天空使我觉得孤鹜是那样的渺小,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茫茫宇宙中,我们不也是感到“渺沧海之一粟”吗? 生2:这些意象让人觉得有一种伤感的情绪在里面,落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孤鹜是那样的渺小和孤单,它为什么独自飞翔呢?可能是被它的同类或者他的爱人抛弃了吧?秋水这一意象让人联想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秋水伊人…… 生3:秋水让我想起了孔子在黄河岸边的人生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 师:几位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我们的体验与王勃当时的感情是否一致呢? 生:王勃曾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他这时的情绪是很低落的。 师:有什么根据吗?你能否从课文里找出句子来证明你的判断? 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师:王勃伤感失落的情绪因何而起? 生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 生2:慨叹自己命运的坎坷,同时也感到生命的短暂。 生3: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却不知何时才能等到这一天,感到前途渺茫。 师:唐初文人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和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这种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王勃面对人生困境是如何选择的呢?从这一句中能找到答案吗? 生1:这一句描绘了美丽的秋景,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生2:孤鹜的姿态表明了王勃的人生价值取向,绚丽的落霞或许是作者生命的写照,虽然他当时很年轻,他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飞”这一矫健的姿态去迎接,去挑战! 师:讲得真好!你是王勃的知音!看来年轻人的心灵不会因为历史的久远而出现交流的隔膜,有你这样的知音,王勃一定会感到高兴的。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验证你的理解吗?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面对人生的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大家一起跟我大声齐读一遍:“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下课!同学们再见!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滕王阁序》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
下一篇文章: 《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