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背诵课文,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积累文化知识。
3.掌握文言实词“故”、“尽”、“属”、“即”和虚词“且”、“矣”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2.掌握文言实词“故”、“尽”、“属”、“即”和虚词“且”、“矣”的用法。
三、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王勃诗歌。
王勃诗歌多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如本文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教师提示: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qi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第2.3课时
四、理清课文思路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正。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1)提问:本文原名《秋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者是怎样扣题的呢?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边串讲边明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2.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4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南昌故郡 星分异轸 襟三江而带五湖
洪都新府 地接衡庐 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雄州雾列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 俊彩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摇临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帏暂住
十旬休假,盛友如云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三、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深入体味文章,反复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1.代表王勃文风的写景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王勃在书法怀才不遇的感慨时,用了冯唐和李广的典故,请写出相关的文句。
“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3.表达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让人珍惜光阴的文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4.借终军和班超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的文句是哪句?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5.结尾是怎么表达出请各位宾客吟诗作赋的意思?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6.“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请写出含这两个成语的句子。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榻。”
四、练习
1.对偶句与仿句练习
(1)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根据课文的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3)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2.完成课后练习题。附有关材料: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伟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崔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边,遥对湖心岛君山。原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亦屡有兴废。现楼高19.72米,共三层。诗文以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最为著名。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