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理解典故的作用,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一篇写景抒情俱佳的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且这一方面做好了也能够使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所以我把积累文言知识做为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步骤。由于课文较长,又是一篇文言文,如采用串讲的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比较沉闷,而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前三段重在写景,后三段重在抒情,层次较分明,但涉及的内容又较多,如能找到切入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对写景部分我找出千古传诵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进行分析,以一反三,其他写景内容同样优美:而对于文章抒情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掌握这些典故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就是整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了。
三、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所以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本文的写景和抒情,以此为课文切入点,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四、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千古名句来 欣赏《滕王阁序》的美景。 2.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五、教学难点 1、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2、对典故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滕王阁历史,欣赏名家朗诵。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2、了解滕王阁历史(多媒体展示)
3、介绍作者王勃
(二)、 通读全文。 1、 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 看注释,粗通文意。
3、自由朗读: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4、欣赏名家朗诵。
(三)积累文言知识
1、提出要求
(1).看注释注音,把握词语的音和义
(2).通假字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2、字词辨析训练
(四)、理清文章思路
1、文体知识介绍:
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2、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
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此文体盛行于唐代
特点:
(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
(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3、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该怎么分?
1-4段:描写滕王阁美景;
5-6段:抒写人生感概。
(五)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
2、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
3、把"落霞"句与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比较。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3)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
(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六)通过了解典故把握作者情感 1、让学生找出文中典故
2、让学生对文中典故适当进行分类并分析典故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
通过分析,作者在典故中主要蕴含是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拓展与思考 1、相似的性格,相似的际遇;相似的际遇下,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 《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