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小说中,《水浒》具有很高的地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10回,它的主题是通过以下写作技巧来揭示的。
一、“逼”与“被逼”??明晰的线索
中国古代优秀小说总是创造曲折紧凑、富于变化的故事情节,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并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本文的情节安排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从开端“林冲与李小二异地相逢”,发展到“陆谦密谋害林冲、林冲买刀寻敌”,到“林冲接管 草料场”,再到高潮、结局“林冲山神庙杀敌复仇”,线索十分明晰,情节跌宕多变、波澜起伏,围绕“逼”与“被逼”展开情节,表现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思想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细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会发现林冲的性格正是在屡屡出现的、躲闪不及的、在劫难逃的、变本加厉的“逼”中变化和发展,直至发生质的飞跃。所以曾有人说:不知“逼上梁山”,就不知《水浒》之奇。这一观点是十分客观的。
二、“风雪”与“火”??出色的景物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是景物描写的突出作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色的景物便是“风雪”:“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场大雪来。”荒凉的 草料场,偌大的世界,只剩下灰蒙蒙的天,白茫茫的地,这种“愁云惨淡 万里凝”的凄凉景色正好映衬着林冲此时的心境。同时,课文还从不同角度写“风雪”:先是“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再是“那雪下得正紧”,接着“越下得紧”,巧妙地把下雪时各阶段的不同特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却使人读后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难怪鲁迅在《“大雪纷飞”》中说:“〈水浒〉里的一句话‘那雪下得正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课文还多次写到“火”,与“雪”形 成一对矛盾,暗示林冲与陆虞候的水火难容。“向火”、“火盆”、生些“火焰”、“将火炭盖了”、“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等等,都是铺垫;“ 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才是作者写“火”的真意,即英雄的怒火中烧。林冲正是在“雪”与“火”的洗礼之后,被“逼”上杀敌复仇的道路的。
三、隔墙有耳??传神的细节
法国十九世纪末的印象派大画家塞尚有句名言:“天堂就在细节之中”。可见,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细胞。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形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十分精当传神的细节描写。最突出的莫过于两处“偷听”了。一是李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偷听,一是林冲在山神庙前的偷听。李小二发现“闪将进来”的人的“不尴尬”,才让妻子“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而谈话者是在低声密谋,做贼心虚,鬼鬼祟祟,加之又是隔墙之耳,尽管李小二妻子有意细听全听,却也只能听得藏头露尾、似是而非。所以此处笔墨上是惜墨如金,恰倒好处。唯其如此,才真实自然,能造成悬念以推动情节逐步发展到高潮。林冲的偷听是用墨如泼,是详写。此时谈话者自以为阴谋得逞,几乎能“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毫无顾忌,加之只是一门之隔,所以尽管林冲是无意偷听,也听得真真切切,一字不露。正因此,林冲才有雷霆之怒,大喝“泼贼哪里去!”然后才有林冲的“提”、“丢”、“搠”、“踏”、“搁”、“扯”、“剜”等一系列动作,反映出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林冲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如果两处偷听情况颠倒,那么就无法表现陆虞候的鬼鬼祟祟和林冲的奋起反抗性格,情节的发展当然也就不是现在的轨迹,林冲的摆脱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走上英雄之路的质的飞跃也无法完成,“逼上梁山”的主题也无法体现了。可见,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既能刻 画林冲性格,又能推动情节发展,还能深化作品的主题,具有一石三鸟的效果。
瞿秋白曾说:“中国的《水浒》是一部名贵的文学典籍。”我认为上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艺术技巧,当属《水浒》“名贵”的因素。
作者:宿州一职高教师 吴雪征
|